Sunday, February 20, 2011

中國式求雨舞


(原文2月18日刊於《經濟日報》國是港事)

由古人蒙昩初開,巫師祭天地鬼神,篝火閃爍間跳舞求降甘霖;到皇權時代降臨,天子同樣祭天求雨,祈求五穀豐登,水源從來是民族盛衰的關鍵,求雨則是塑造政權威望的主要元素。在提倡科學發展觀的年代,中國式的求雨舞,披上科學的外衣,繼續成為權力的圖騰、「人定勝天」的實例。

華北一場遲來的初雪,各地的「人影辦」迅即登場,宣稱人工增雪「對旱情有較大緩解」。「人影辦」正是各省市紛紛設立之「人為影響天氣辦公室」簡稱。近年冬季,總有旱情,冷鋒南下,由北京至天津至河南多個省市,紛紛宣布「人工增雨成功」,幾成定例。

中國缺水,正全國大範圍實施人工增雨,官方話語中,叫「空中雲水資源」,氣象學家稱這是「直接可以開發的水資源」。 2011年中央第一號文件,主題乃加快水利建設保障農業生產,當中提到,要加強開發空中雲水資源。

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一份研究報告指,人工增雨的其一「好處」,乃「政治上具吸引力」。一如古人祭天求雨,人工增雨也是形象工程。我們要搞清楚,並非「人工降雨」,只是「增雨」,原理乃以火箭或飛機,把催化劑灑進雲層,讓本來就存在的水氣,凝結成較重的雨水,落到地上。

科學界參考過長期數據,人工增雨確能於某種雲層裡增加些少雨量,但爭議也在於無從估計成效。增雨的前提是「本來有條件落雨」,才能「增雨」,每次預測雨水快來,即進行人工增雨;下雨以後,就歸功於新技術,彰顯政府「大有為」,實際上,天本來就準備下雨。

很多人又忽略了一個反效果:人工雨落下,空氣中的水氣自然減少,氣流會較乾燥,在「下風」地區,雨量會減少,出現人為的「無雨區」(rain shadow)。六十周年國慶閱兵前,北京突然放晴,就是於北京郊區「上風位」人工增雨的結果。天底下沒有免費午餐,空氣中的水份不會無故增加,某處人工增雨,別的地方就可能減雨。換一個角度看,人工增雨措施,豈非各省以新科技向天「搶水」?

於世界各地,人工增雨多用於久旱之時,政府嘗試控制雨水落進枯乾的森林裡,不求解決水荒,只望濕潤一下,防範森林大火造成乾旱的惡性循環;或於冬季運動會不夠雪時人工增雪。全國範圍長期人工增雨,中國獨步全球,以後我們看到「成功實施人工增雨」的新聞時,宜多加幾分警惕,多生幾個問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