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April 29, 2011

我們都是蝗蟲

飽食的蝗蟲,與瘦弱的草蜢,請務必分清楚。

區家麟|絢麗荒涼    (《絢麗荒涼》逢星期五刊於《信報》)

香港是福地,這句話說得老掉牙。看歐豬五國為赤字頭痕,美國的天文數字國債,繼續朝宇宙深處進發,香港與澳門政府最近的煩惱是什麼?哎喲,用剩的錢太多,盈餘不知如何花,要想辦法派錢。這就是港澳街頭,近日很多人陰陰嘴笑的理由。

到澳門的賭場逛一逛,就知道什麼叫「想窮都難」。有一次誤打誤撞闖進貴賓賭廳,滿場盡是戴金勞操普通話的同胞,桌面上的籌碼乃特別設計,厚厚長方形閃亮的玻璃纖維,有如一道令牌般大小,每枚籌碼多少錢?走近一看,有十萬元的、有二十萬的。賭桌上堆滿籌碼,咬著煙的玩家振臂一堆,賭一鋪,一擲百萬金。親眼目睹,只能默認自己是當代港燦。

澳門財政收入,八成來自賭稅,一年八百億收進庫房,竟用剩四百多億,彈丸之地,面對堆積如山的金錢,你說怎麼辦?澳門的賭業,以家庭旅遊、會議展覽的形式來包裝;香港的賭業,則以金融地產為主,以投資的外衣包裝,有完善法律保護,自由市場作基石,加上內地同胞無限量支持,令博彩行業歷久不衰。

幸福不是必然

香港政府派錢,「關愛」低下層,不少香港人上網上街痛罵新移民,冠名「蝗蟲」、小朋友叫「蟲卵」,指他們「不勞而獲」,其實我們應首先檢視一下自己。

論不勞而獲,我們生下來,眼耳口鼻齊齊整整,懂得笑、懂得哭,能欣賞清朗藍天,能深呼吸一口新鮮空氣,這些都是不勞而獲。幸福不是必然的,我們安身於香港,這可能是全世界治安最好的城市,有全中國最安全的奶粉、最自由的土壤;生活便捷,城市整潔,還享有相對便宜的醫療服務,我們做過什麼艱苦勞動,才享有今天的福蔭?只不過機緣巧合阿媽生我在香港,再碰巧神州自閉數十年,令自由開放的香港「想窮都難」而已。

有人會說,香港的財富,都是我們艱辛拼搏、努力不懈的成果啊。當然無錯,不過,拼搏不一定有成果,努力不一定有回報,付出與回報也不一定合乎比例。如果你生在剛果,很拼搏很努力,你可能是一位每天帶領「童軍」在槍林彈雨下出生入死的軍閥小頭目;如果你生在菲律賓,很拼搏很努力,你的成就可能是大學畢業後到香港當傭工三十年,得到僱主激賞,待你如家人一樣親切,然後當選本年度十大最佳菲傭。

因緣際會時勢所造

《獅子山下》主旋律,近年聽得太多,開始令人打冷顫;每個朝代的統治者,皆要建立一套意識形態,方便管治。香港特區權貴,自由民主法治不敢掛在口邊;叫人愛國愛黨愛港又怕政治不正確;「獅子山下」最好用,「拼博精神」一出,誰與爭鋒。每聞「獅子山下精神」,香港人點頭稱是,瞇起眼睛,懷緬光輝歲月;每見年輕人吁嘆前路茫茫,或有人爭取福利,即群起而攻之「你不夠努力」、「我們都是這樣走過的」。

回望昨天,香港人拼搏能夠有成果,除了自身努力,還賴天造地設的獨特時機。如果新移民是「蝗蟲」,那麼五、六十年代,眾多投奔港澳的移民,都是「蝗蟲」。當年蝗蟲大軍來到香港,發現封閉的中國腳下,竟有一塊自由法治的土地,長吃長有,稍作努力,就有豐碩收穫。香港澳門的繁榮,乃因緣際會,時勢所造,不要自我陶醉。

「蝗蟲」恐怖嗎?從生物分類學而言,蝗蟲其實是草蜢的一種,某類草蜢在密度太高、不夠吃時,會四出求生。若你問蝗蟲:為何要把我的穀物都吃光?蝗蟲大概會說:無辦法,搵食啫。

社會上總有一群人,不願自食其力,依賴成性,慵懶無貢獻,佔納稅人便宜,確實不公平。我們要從制度上解決,避免制度「養懶人」,而非指罵他們是「蝗蟲」。換一個角度看,誰人不是蝗蟲,誰人不在制度中鑽營,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?

富貴家長們,為了讓子女就讀名校,走後門拉關係,有錢才可讀直資學校,公平嗎?地產商賺盡每分錢,吞噬社會財富,誰是真正堅壁清野的蝗蟲?權貴階級,利用權勢與人脈關係,吃得肚滿腸肥,更是蝗蟲之王。有心有力的香港人,若要攻擊蝗蟲,可考慮把矛頭指向那些肥得「襪都著唔落」的蝗蟲,不必對瘦弱的小草蜢多踩一腳。

Wednesday, April 27, 2011

格爾登寺

去年到四川藏區阿壩州,最近,阿壩格爾登寺出事了。

衝突沒完沒了,兩個版本,你信哪一個?

自由亞洲電台:四川藏區旅遊格爾登寺仍受控

新華社做野:阿壩縣民眾:早就希望對格爾登寺開展法制教育

格爾登寺附近的賽格寺

阿壩的幾座佛寺都很大,我們到訪格爾登寺幾街之隔的賽格寺。

那天下午,賽格寺不見人跡,只聽到呢喃誦經聲,我們循著喇嘛做午課的樂聲,摸上了陰暗的閣樓。

住持帶著幾位僧人,繼續誦經,我們聽了一課,窗外是藍天、樹影。心就靜了。

我喜歡藏傳佛教的廟宇,也許是這個原因。

川藏的山區啊,我可以年年都去一次。


川北行相關文章:
色達.天葬
點解佢哋唔駛做
色達佛學院

Monday, April 25, 2011

癌病房


曾有一位英國學者,做過一項著名研究,他在診室一角,觀察醫生告訴病者「化驗報告證實你感染愛滋病」時,病者的反應與表情。很多人呆了一呆,然後說:「我沒有濫交。」(這是艾瑞克上課時講的,同學,我無聽錯吧。)

家裡的中醫師,在醫院癌症診室實習,也觀察過醫生告訴病者「你證實患癌」時的表情,你以為會呼天搶地,痛哭失聲?結果是,很多人面色一沉,一路無話,只聽醫囑,不斷點頭,最後離開病房。

這位醫師說,每個人一生中,都應該抽時間到醫院的癌症病房,觀察實習幾日。

看著很多人,一生勞碌,為了名利與金錢,營營役役,無止境的工作,無時間休息,無時間與家人相處,又從沒有想清楚,這一切是為了什麼。然後癌症報告出來,才知道生命即將終結,一切帶不走,又知道失去太多,沒有好好活過,路已到盡頭。

痛苦也是難免的,到某個日子,中藥西藥法寶盡出,仍不能止痛,苟延殘喘,才嚥下最後一口氣。看見這種苦,就明白天地不仁,不要痴心妄想你是一個什麼受祝福的人。

較幸運的,一輪掙扎後,叫作痊癒了,癌症總有復發的可能,在等待噩運重臨的幾年間,總算偷得浮生,安靜地回望與思索,好好與家人珍惜每段日子。

當然,最幸運的,是旁觀而不需要親歷;不用出生入死,而能了結生死。

相關文章:
病人
終局

Friday, April 22, 2011

旺角站的十八個壯闊胸膛

這是在秘魯買的figure, Pachamama「大地之母」,在馬丘比丘群山前留影

區家麟|絢麗荒涼    (《絢麗荒涼》逢星期五刊於《信報》)

周末黃昏的旺角街頭,人群黑壓壓,寸步難移,是水洩不通,海嘯沖不散的人潮。港鐵站內,亦波濤洶湧,往銀行中心出口的大堂裡,廣告燈箱,浩浩蕩蕩,都是胸、胸與胸,纖體、豐胸、內衣廣告,就在你的視線高度,一字排開,潮水般的人群裡,我們與海嘯般的胸脯一起走過。

我本來想在人潮中停步,掏出相機,記錄這個都市奇景,但拍攝有點難度,加上眾目睽睽下,拍攝豐胸店老闆娘谷胸sell自己的神態,會顯得我有點變態,所以算了,大家可以發揮豐富想像力,或親臨旺角站免費參觀,領略那種窒息與嚇窒的震撼。

谷得有理

最新的胸部整形店廣告裡,豐胸不再是「女人的幸福」,而是「愛」。「愛」與「胸」的關係,有深刻的生物學意義。科學家早已發現,靈長類動物中,人類女性的乳房,比其他人類近親猩猩猿猴都要大,且以脂肪組織為主,而非其他哺乳類動物是乳腺。生物學家推論,胸脯較大,乃與人類男性的愛好有關,是為演化生物學裡長年「性選擇」的結果。

而老闆娘真人示範谷胸,亦有堅實的傳播學理論根據,廣告宣傳,要搞清楚受眾對象,才能箭無虛發。什麼年紀與階層的女士最需要又有錢隆胸整形?想一想就明白。老闆娘親身示範,令目標顧客有共鳴,谷得有理。

再走兩步,另一個燈箱所用的標語令人疑惑,標榜「水滴型」胸,看著眼前海報的相片,想像不到如何「水滴」;再走兩步,是蒸餾水廣告,看到水樽的苗條曲線,才恍然大悟,並開始懷疑蒸餾水樽設計,乃瘦身豐胸公司贊助。再走幾步,眼前的廣告燈箱,是一望無際的胸圍與胸脯,連續七、八個,那種氣勢,令人目不敢斜視,彩虹七色,豐饒活力的生機,真的可喜。

這個年代,我消費故我在,生產商以熟練的營銷推廣手法,製造需求、刺激物慾。廣告語言亦越加成熟,本來叫「隆胸」,現在叫「豐胸」,那種豐盈感覺,把血淋淋的手術提升了二百個層次,「豐胸」變成美好的想像、生命的追求;本來叫「整容」,現在叫「醫學美容」,以學術包裝一下,穿上醫生袍,女士就安心;廣告謂要「開發女性胸部發育」,暗合「發展就是硬道理」、「遍地都是開發區」的主旋律,適合進攻內地市場。

比較內地,香港的胸脯廣告算是非常含蓄。廣州的電視台黃金時間裡,有一個廣告,鏡頭不斷聚焦穿著低胸衣物、OL造型的模特兒胸部,在急速步行中,慢動作晃動。影像直接,毫不修飾;好幾位模特兒洶湧地走過後,廣告字眼出現:某某「乳房活力管理中心」。

自古如是

對大胸脯的崇拜,自古如是。先民心中的女神,如安第斯山脈原住民「大地之母」,流傳至今的形象就是大胸脯。女性主義者也許會不滿:自己身體的重要部位,怎會是為了取悅男人而演化出來?

生物學家莫里斯在《裸女:女體的美麗與哀愁》中,指女性主義者認為人類女性乳房比其他靈長類動物出奇地大,是為了更好養育下一代,這論據站不住腳。莫里斯指出,人類乳房大部分是脂肪組織,非全用以製造乳汁,乳房嬌小的女性比大胸脯更方便哺乳,最少較方便嬰兒吸吮,亦能減少窒息機會。至於脂肪組織可保護乳腺、保持乳汁溫暖、可於食物短缺時用作「後備」脂肪的說法,莫里斯問,為何其他靈長類動物不需要?

從演化角度而言,莫里斯說,其他靈長類動物聯群結隊,以四肢彎身行走,雌性的性訊號,都在背後,以又紅又大的臀部展示,以激起雄性動物的性衝動;但人類直立行走,臀部一般不在男性視線範圍內;千秋萬代的演化後,女性胸部成為傳達原始性訊號的載體;現代消費社會再撥火催谷,更變成部分女性所追求的自我形象,「性選擇」的反饋循環,繼續加速。

旺角站那一排壯闊胸膛,粗略一算,大概十八個。出口附近,瞥見還有一個胸,而且清清楚楚露兩點,那是郭富城的胸,他不讓女性專美,恤衫不扣鈕,露出結實胸肌,賣健身中心廣告。旺角站裡,我們與胸脯一同走過。

參考書目:
Desmond Morris: The Naked Woman, A Study of the Female Body.
Jared Diamond: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Chimpanzee.
Pachamama & Pachapapa, 大地之母與大地之父,馬丘比丘合影留念

Thursday, April 21, 2011

立文字

網上流傳著一段精心製作,長約一分半鐘的短片,一位老伯坐在廣場前乞討,他旁邊有一張紙牌,寫著 “I am blind, please help.”

看片吧。


這是一個感人故事,也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宣傳,齊備了一個動聽故事的元素:簡單、實在、容易理解;表達技巧上,巧布懸疑,令人一路追看,想知道女孩寫了什麼。鋼琴音樂,平淡卻觸動人心,徐疾有致,起止有序,連銅錢聲也動人心弦。

更重要是,它示範了如何用簡單字句,令文字直指人心。同樣的意思,不同的字眼,效果有天壤之別,其中要訣,正是要有同理心。記得曾有生物學家說過,人與猿之別,乃人懂得易地而處,從第三者的角度思考問題,這是重要的溝通技巧。

走進別人內心,才能觸動人們情感深處,因而感動、銘記。

短片最後寫著: “Change your words, change your world.”

Wednesday, April 20, 2011

蚊子來了


耳邊嗡嗡作響,從沉睡中驚醒。蚊子來了。

才一場大雨,蚊子又再找到高高在二十多樓的窗戶,鑽進來吸血。它專挑你有重要工作的前夕,待你最需要睡眠的時候來襲,它在你耳邊嗡嗡拍翼,肆意挑釁,囂張地宣告:我就係要玩你。

額頭與耳珠已有兩處被叮得又熱又腫,我睡意全消,跳起來舉起中國五大發明之一:「滅蚊羽毛球拍」。

夜深人靜,凌晨三時十分,我亮起全房燈光,舉著疑似「球拍」,耳額紅腫,坐在床沿屏息以待。殺蚊之道,首在關好門窗,耐心等待,作困獸鬥。累積多年經驗,肯定「超聲波滅蚊器」全屬廢物,「滅蚊拍」面世,曾以為救星出現,但道高一尺,蚊高一丈。

猶記得往日的蚊,黑白相間,體型龐大,每於眼前飛過,即成為電蚊拍下的燒焦碎屑。但是,蚊子懂得演化變身,如今的蚊,體型小而呈淡灰色,飛舞空中,似有若無,蚊子更似乎知道了每當燈亮時要即時停飛。我舉著電蚊拍,呆等一刻鐘,不見蚊影,毫無動靜,關燈欲睡之際,卻聞耳邊嗡嗡再響,我跳起來開燈舉拍,哪有蚊的蹤影。

我彷彿聽到蚊子在冷笑:羽毛球拍不是擋箭牌。蚊子伏在陰暗角落,盯著這個儍佬。我知道,蚊子會笑到最後。

Sunday, April 17, 2011

停一停 諗一諗

(本文短版4月15日刊於《經濟日報》)

藥劑師組織挺身而出,踢爆奶粉廣告誤導,這是真正專業人士求真的勇敢。廣告語言蒙混失實、刻意誘導、專攻人性弱點,除了奶粉,還有保健產品、美容用品等,同出一轍。產品與廣告商精心設計的語言陷阱,消費者不可不察:

科學名詞就是權威?人性弱點之一,乃見到深奧文字,就以為高深;滿是科學名詞,就以為「好勁」。坊間保健產品,動輒套用「遠紅外線」、「納米技術」、「骨膠原」,高深而陌生的名詞,我們就跪倒膜拜,乖乖奉上金錢。藥劑師指出,奶粉商自創磷脂的英文縮寫為「PhD」,旨在引起「博士」聯想,實質效用有待證實,正是最新的荒誕例子。

「醫學證明」就是可信?所謂醫學研究有很多種,研究的樣本是否足夠大?是否長期研究?是否雙盲實驗?什麼機構所做?廣告絕少提及,一句「醫學證明」,彷彿手持尚方寶劍,不容質疑。其實有奶便是娘,大部分所謂醫學證明,皆由藥廠及製造商付鈔,檢測結果是否可信,值得懷疑。縱使我們相信科研機構見錢不開眼,堅持專業操守,仍有可疑之處。《新聞周刊》前陣子有專輯探討抑鬱症藥物功效,指大藥廠會把產品交予不同研究者做實驗,負面的研究報告,會束之高閣,有利產品的研究結果,才會公諸於世,提交予藥監局認證及批准售賣。這樣的「醫學證明」,不能盡信。

「驗證」代表「有效」?常有冬蟲夏草靈芝孢子的什麼精華,廣告大字宣揚,產品得到香港某大學的「驗證」,狀甚權威。看清楚,大學為求發財,遂以大學之名,做驗證生意,有些所謂驗證,可能只是檢測成分中不含重金屬,,產品是否有效?對不起,不要自作多情,療效不在驗證範圍之內,這也不是短時間能「檢測」得到。千萬不要上當,誤讀「驗證」等同「有效」。

「同場出現」就有因果關係?聰明的廣告商,精心製造聯想,奶粉罐上,有精靈活潑的寶寶爬呀爬;「美肌」用品的廣告,則是懾人心神的美少女chokchok。騙徒行騙的手法層出不窮,這時候我們要提高警覺,留意廣告旁白,大部分皆不會直言兩者有因果關係。美女肌膚亮麗,可能本身天生麗質,更大可能是化妝技術高超與後期製作落本;寶寶活潑可愛,乃因為本來就活潑可愛,與產品沒有必然關係,請不要想得太多,免墮廣告圈套。

藝人見證就可信?廣告「代言人」文化,泛濫成災,藝人以布道會形式,分享產品「見證」。一個人的經驗,不足以推論有效,不能以偏概全。再者,藝人出賣自己的知名度與影響力,收廣告費「分享心得」,有多可信大家心知肚明。除了藝人,有些廣告則出動「西人」,或穿著白袍的貌似專業醫生藥劑師,小心寶藥黨出現,又要提高警惕。

增強免疫力是好事?好些奶粉或健康食品,聲稱能「增強免疫力」或「活化細胞」,如果你的免疫力正常,為何無端端要增強?健康正常的人若無故「增強免疫力」,會不會導致白血球過分活躍,胡亂「開戰」,轉過頭來攻擊自己的身體?都市人常患銀屑病與各種過敏疾病,正是免疫系統紊亂,自己打自己以致出現不同的徵狀。

充滿了人造添加的奶粉、補充劑與「健康」食品,效用有多大?廣告有多真?若未弄清楚就把花綠綠的鈔票奉上,行徑與「盲搶鹽」無異。

Friday, April 15, 2011

藏器待時 百年一夢

「文字雲」,才知道這個blog的主旋律是「香港」

區家麟|絢麗荒涼    (《絢麗荒涼》逢星期五刊於《信報》)

艾未未人間蒸發,遼闊的中國土地上,浩瀚防火牆的監控中,是驚人的沉默。最新國策:軟的更軟,硬的更硬,盛世的威逼利誘裏,只剩下香港這個鬼地方,仍能在國土之內,輕輕地發聲發熱。

讓我們跳進叮噹(多乜啦A夢?)的時光機,就知道香港從來是個鬼地方。我們從時光機抽屜裏探出頭來,在滔天巨浪中,載浮載沉,一艘艘「大飛」走私快艇,穿破黎明的浪花,快艇上瑟縮着幾位眼神迷茫、心裏淌淚的大學生。那是1989年的夏天,香港這土地,曾經為幾百位有理想有夢想的年輕人,逃亡異鄉,尋覓一絲喘息的空間。

滄海桑田

時光機剎那間把我們帶到一片廣闊的農田,田野遠處,有一列無際的鐵絲網,五星紅旗隨風飄揚;長滿蘆葦河岸的另一方,是插着英國國旗的碉堡。那是1978年的深圳,中國巨變前夕,當年沒人想到,滄海桑田,轉眼間拔起巨廈森林,深圳富甲一方,中國是世界工廠,經濟總量超英趕美。

試把焦點對準當年率先往內地投資的冒險商人,看看他們是誰?大多是香港人。改革初期十五年,六成外資投資來自香港,他們建廠建酒店,帶來外邊世界的資金與經驗,他們都是改革開放的先鋒,為經濟奇迹奠基。

香港的人與錢,從何而來?我們迎着時間洪流往回走,時光機的下一站,我們一眼認出了,是獅子山下。那時沒有天馬苑,沒有荷里活廣場,漫山遍野盡是木屋區,缺水缺電,衞生惡劣,火災連場。香港人沒有怨言,艱苦勞動,只求兩餐溫飽,無人想到,數十年光景,物換星移,當年的刻苦奮鬥,變作崢嶸歲月;獅子山下精神,成為集體回憶。

他們都是什麼人?我們的時光旅行,回到了1957年與1962年的寶安縣,為了逃避政治運動與人民公社引發的饑荒,黑壓壓的人群湧到深圳河邊,數十萬人伺機偷渡,當年港報大字標題:「大陸人民波浪式湧入香港」、「大陸飢民滿布邊境山頭」,香港變作避風港,也是他們唯一出路。

香港的工業基礎又來自何方?時光機帶我們往上海黃浦江畔,中國大地炮聲隆隆,那是1949年解放前夕,上海是全國的紡織製衣業中心。解放軍即將南渡長江,資本家們面臨重大抉擇,是去是留?是跟隨國民黨到台灣,還是南下英治的香港?普天之下,莫非強權,海峽兩岸,姓毛姓蔣都不好惹,只剩香港這小地方,仍有一絲自由與法治。上海資本家奔赴香港,帶着經驗、資金與機械,暫時容身。

落地生根

時光機帶我們回到五十年代初的深水埗桂林街六十五號,流亡香港的,還有一群書生,手空空、無一物,在陋室裏教授文史哲學,是為新亞書院。創辦人國學大師錢穆,深明在強權夾縫下,尚餘香港一小塊自由土壤,希望在此為中華文化保留一點血脈。錢穆知道,路遙遙,無止境,寄望「藏器待時」。

獅子山下,借來的土地、借來的地方,過客們一待經年,落地生根。內地經濟上的封閉,令香港變作資金人才的避風港;內地政治上的封閉,令香港成為密室的一扇窗;人們在鐵幕邊陲,慶幸得一淨土,休養生息。陰差陽錯,英治下的法治與自由、內地亂局下的人才與資金,合奏了所謂香港精神。五六十年代,香港輕工業以紡織製衣業作龍頭,經濟起飛;八十年代,中國大開國門時,避難所滋養着當年所藏之器,孕育了巨大能量,以千萬倍回饋內地。

最後一站,時光機帶我們走進1923年的香港大學,2月20日上午,陸佑堂裏,數百師生,焦點集中在講台上一個身影,他是孫中山。革命成功以後多年,他重返母校,在香港大學憶述年輕時的印象說:「香港的衞生風俗,無一不好」,慨言鄉間官員腐敗,遂「激起我革命之思想」,希望建設良好政府。孫中山說,他的革命思想正是從香港得來。

時光旅程完結,我們離開叮噹的時光機,回到辛亥革命百周年的2011年。這個年頭,英雄、罪犯、自由、公義、人權、法治,統統被重新定義,隨時扭曲變形,非常泥膠。有一個叫趙連海的人,兒子吃了毒奶粉,自己則被判囚,溫和的趙連海說,沒有人要像利比亞一樣鬧革命,他要求的,只是最起碼的公平與公義。他在「推特」的留言,有這樣的一句:「香港沒有淪陷,那裏也是我們的希望!」

參考書目
陳秉安《大逃港》
盧瑋鑾編《香港的憂鬱》

Thursday, April 14, 2011

廣場.新亞



中大新亞書院裡,有一個圓形廣場;廣場邊有一扇牆,許久以前,校方忽發奇想,在牆上架設不鏽鋼版,刻上書院畢業生的名字。

那年那天,同學們不以為然,好好一個廣場,忽然如神主牌一樣,破壞了原來的簡約美,畢業生不斷增加,牆上肯定沒有足夠位置千秋萬代的刻下去。後來鋼版鑄好了,釘在廣場上,像陣亡將士紀念碑。剛畢業的校友如我,見到自己的名字總覺怪怪的,我們還未死啊。

這天,和煦的春日黃昏,一對夫婦踏著有點蹣跚的腳步,爬上階梯頂的牆邊,在云云畢業生裡,找尋屬於自己的年份,找尋那些曾經熟悉的名字。找著了,他們指著自己的名字,微笑著拍照,他倆是書院裡的同學,大學裡萌芽的愛情,總是最純真的;他們口裡念著當年同窗的名字,懷緬年輕時的青葱歲月。

「我為你們拍張照好嗎?」在旁的我,請纓為他們拍照,才看清楚,原來中年男士是當年曾擦身而過的同門師兄。他的眼神當然奇怪:為何你也在這裡?

師兄正值壯年,不久前患上重病,現在雖然痊癒,但深明要把握時日,保養身體,多與家人共聚,所以提早退休,讀書為樂。打滾半生,目睹世途起伏,現在他有句口頭禪:「So what?」

我們穿著便服球鞋,懶散地在廣場上曬太陽;廣場遠處,高跟鞋喀喀聲響,莘莘學子還未畢業,穿著全黑套裝戰衣,看來,正趕赴職場面試。

Tuesday, April 12, 2011

嘔吐大學


香港各大學近年有新猶,每年春夏之間,必定各出奇謀,開記者會宣揚自己,寄望在競爭激烈的學額市場裡,搶奪尖子。當中的賣點,莫過於「我校有巨額奬學金」、「我校MBA排名亞洲第一」。最不堪入目的手法,無疑是隆重其事開記者會,宣布畢業生的平均入息一萬七,冠絕全港,潛台詞就是告訴世人:「想搵錢,入我呢間大學啦!」

記者會設計周詳,今年則特別指出,最高薪畢業生在私人投資公司幫人「炒樓」,月入十萬,未計佣金,傳媒冠名為「畢業生打工皇帝」。以往幾年,曾見過有大學甚至找來學生「人版」,即場供記者拍照訪問,這些學生一畢業,月入三萬。問答之間,無非講述自己收到多少份聘書、前途如何無可限量、收入如何豐厚之類;以往又曾以一位醫科畢業生為例,第一份工年收入一百萬,是最高紀錄云云。大學教育,變成市場推廣與心戰公關,一字寄之曰「嘔」。

為口奔馳,為錢途擇業,無可厚非。但大學用這種手法招徠,庸俗得叫人吃驚。他們赤裸裸地以收入去衡量學生的成就,以工資去宣揚大學的吸引力,樂此不疲,年年如是,大學變成職業訓練所,拜金主義的偉大搖籃。現在只是四月,各大學記者會陸續有來,大家要準備好膠袋,嘔多幾次。

講真的,我真係想嘔。

夠了,請在大學裡留住一片青葱的草地。

Sunday, April 10, 2011

家裡的書


一個等待填滿的新書架,令人興奮
以往每次搬家,身無長物,就只有一箱箱的書,難捨難離。當年決定置業,其中主因,是書太多太重,不能再搬,要找個地方安頓下來。

安頓以後,書架滿瀉,終於狠下心腸,決定把客廳都變成書房,沙發都扔掉,全屋最大的牆,變成最大的書架。

把書重新安置一次,又是一次回憶,一次捨棄。

有些書不能捨棄,如少年時初讀Isaac Asimov的科幻故事、Agatha Christie的偵探小說、初中老師送的勵志文集。這些書,不會再讀,但卻會感謝它們,因為它令我愛上了文字,一隻隻字不是恐怖怪獸。

有些書,是你的啟蒙老師,今天翻閱一下,你會覺得太淺顯,但你不會捨棄,因為偶然在書架重遇,能重尋舊日的足跡,為你抓住了某年某日的記憶碎片。

有些書,你驚為天人,微微發黃的故紙堆裡,你曾發現世間的終極真相,這些書,要永遠留住,再三細味。

有些書買回來後一直未讀,沒理由捨棄,你以為有一天總會有時間有心情讀。重投校園,以為時間會多些,怎料仍是人浮於事,那一天遙不可及。

有些書類似工具書,是枯燥的歷史資料,徘徊垃圾堆邊緣,怎料現時多寫了文章,每一本書都似乎在提醒你可寫的甚多,歷史教訓是,書到用時,才記得剛剛扔掉,還是早早從垃圾堆拯救出來。

那些舊雜誌,明明是舊文了,但前陣子隨意一番,找著了大量核電爭論與切爾諾貝爾的專輯,圖文並茂,論點清晰,又讓我在電台節目裡談了幾天,留住這些,終有用時。

有些書,實在很爛很爛,忘記了是如何出現在書架之上,讀它是浪費時間的,捨棄是應該的,但你總以為,它應有一個比垃圾堆較好的歸宿,於是它瑟縮牆角窗邊,等待一個更合適的主人,這個主人卻永遠不會出現。

結果,沒有幾本書可以捨棄,嘿!

Friday, April 8, 2011

一嚿雲訪問實錄

 區家麟|絢麗荒涼    (《絢麗荒涼》逢星期五刊於《信報》)

「做訪問」這回事,不是記者的專利。記者雖然工資低,但傳媒這行業,頭頂有少許光環,滿街皇帝的新衣,等待人去拆穿,學生們趨之若鶩,選讀新聞傳媒者眾。大專課程是一門大生意,有需求就有供應,院校狂增學額,私立大學、副學士、副學士先修班,都開辦傳媒課程。新高中通識課,又鼓勵學生接觸社會,四出訪問做project,中學有錢自設校園電視台,團體愛舉辦「校園記者」活動,於是,到處都是記者、準記者、實習記者、校園小記者、做功課臨時記者。

他們四出做訪問,但可能新一代自小受父母呵護,人際溝通技巧甚缺,不懂觀言察色。曾親身經歷或目睹一些「訪問」慘況,一輪問與答過後,訪問者與受訪者茫然不知所措。以下綜合了典型的問答反面教材,常發生在中學生、大學生,甚至正職記者身上。如有雷同,實屬正常。

只有問答沒有交流

小記者:「請介紹一下你自己。」

被訪者:「(吓)……」(心想,你不是清楚我是誰才來訪問我嗎?)

小記者(盯着筆記本問):「你公司去年盈利有多少?」

被訪者:「……(心裏奇怪,業績不是公開了嗎?不懂上網查嗎?)」

小記者繼續發問預先準備好的問題:「據說你二十二歲時,在砵蘭街與登打士街交界的一個神秘地下室裏發掘了人生第一桶金,可以講述一下嗎?」

被訪者:「是的,(重複廣為傳誦,但無人相信的發迹史,下刪一千字)……就是這樣,我的罐頭骨膠原豆豉鯪魚王國就開始了。」

小記者:「你如何把罐頭骨膠原豆豉鯪魚,結合唉瘋九的試食app,把新產品推廣到全世界?」

被訪者:「(鴻圖偉略,下刪七千字)……我對前景充滿信心!」

小記者……(在筆記簿裏找尋下一條問題):「過程有什麼挫折呢?」

被訪者:「道路總是曲折的,前景總是光明的,但我們一一克服了。」

小記者:「噢……(沒料到答案那麼短,急忙低頭再找下一條問題)……啊……你的……人生格言是…?」

被訪者:「富貴於我如浮雲,我會做好呢份工!」

小記者有點疑惑,但繼續盯着筆記本,然後抬起頭來,一副解脫的模樣,高興地說:「我的問題都問完了!」

很多人誤解了何謂「訪問」,顧名思義,既「訪」亦「問」,登門造訪,目的是了解一個人、一件事,要觀察人們的喜好、儀容、性格、態度,訪問是一個觀察的過程,不是問答遊戲。現實裏很多的「訪問」,只有問答,沒有對答,沒有交流。

訪問者常犯的災難性錯誤之首,乃一早預備一大堆問題,緊張地一問一答,確保問題問完,卻沒有思想交流,更沒有眼神交流,雖然同處一室,有問答,但無溝通,對話缺乏靈魂。

問題空泛不懂追問

訪問常犯錯誤之二:問題空泛,兼不懂追問。空泛的問句,令被訪者難以適從,只能隨便說說;訪問者不懂追問,容易錯過有趣話題,不能走進主人翁的內心,難以得到深刻故事。有兩個最簡單的追問方式:一、「點解?為何如此?」;二、「可否舉例說明?」

訪問者不事先研究,不認識被訪者背景,是訪問所見災難之三。訪問前須定好主題,構思相關問題,但千萬不要被問題所局限。訪問者應抱着閑聊的心情,不需牢記二十三條問題,只需抓緊兩三個閑聊的主題,如「訪問對象的發迹史」和「做生意的理念」,然後展開對話,直到訪問者對主題得到滿意的認識,疑問都有答案;過程裏不需盯着筆記本,而是望着被訪者的眼睛與笑容,才算一個正常的交談;投入被訪者的心境,察看被訪者的情感,順藤摸瓜,才有機會把一個人的複雜故事,理出一個所以然;亦能避免問題跳躍,缺乏脈絡,讓被訪者莫名其妙。

與人興致勃勃地聊天,是一項需要訓練的溝通技巧。前提當然是對人與議題熟悉,做足功課,一方面代表對受訪者的尊重,也同時培養對話題的興趣與好奇心,才能流暢對談;進而能於追問裏,擊中要點,甚至在質疑與反問中,抓到矛盾,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訪問。

這些簡單的溝通技巧,不只適用於學生與記者的採訪,公司內部行政,市場推廣見客賣橋,也要確保對話有意義,抓緊重點,才能節省大家時間,準確溝通,讓世界更美好。

Wednesday, April 6, 2011

為了最起碼的正義

趙連海現身,中國之強、中國之大,就只剩下那麼的幾個人偶然發出少許正義感的聲音。YouTube:趙連海自述中,仍是很溫和很善意,說一些普通常識,也如斯艱難。

自述裡的最後一句:「為了我們國家、我們社會,最起碼的正義。」

最近聽了兩個有關內地新聞界的講座,集合了一些碎片,這些都是長平與程翔分別於兩次演講裡,極少部分內容的大意。

剛「被退休」的南方報業評論人長平,談到「去正義化的教育」。

他謂,過往的年代,中國人有理想、談理念,九十年代起的教育,是「去正義化的教育」。從國際政治可見一斑,強調我不是正義,但你們也不正義,誰都不是好東西,結果,一切都只講利益。反對普世價值,擁抱「中國特色」。

人大委員長吳邦國在本年人大的講話,有法律學者詮釋為「軟的更軟、硬的更硬」。長平謂,在新聞界,最近的打壓極為努力,收買亦極為努力。什麼叫輿論監督?長平謂,當局能容忍網民嬉皮笑臉、指桑罵槐、隨便吐吐口水,反而認真的評論不能容忍,前陣子他就是認真地評論西藏問題而被降職。內地的傳媒「高壓線」一直存在,主權問題、民族問題、宗教問題、軍隊問題、邊界問題,都不能碰,如高壓電線一樣,一碰就死。什麼叫依法治國?其實無人相信,只不過大家假戲真做,期望有天弄假成真。

言談間,長平似乎不大肯定網絡於發揮言論自由的潛力,因為「你所做的,可以瞬間變成空白」。當然,只要有錢和技術,互聯網是更強的監控手段。

程翔在另一講座裡,請大家讀讀中宣部新聞局局長胡孝漢這篇文章:《佔領制高點 對新形勢下提高輿論能力的思考》。是中國較新較完整,並且赤裸裸地表達當前的新聞宣傳策略的一篇文章。 

共產黨以槍桿子與筆桿子打天下,文中以軍事化原理,講新聞輿論導向的戰略,一路讀,一路感到炮聲隆隆,戰爭就是如此,為求目的,不擇手段,爾虞我詐,敵我分明。文中提到,要佔領的制高點有六方面:政治、道德、法理、民意、議題、訊息。

當中此段有關汶川地震的,較令人側目:

「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报道主题。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立党为公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,也是为世界人民广泛接受的先进理念,围绕以人为本的主题展开宣传,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、感染力和说服力。在抗震救灾过程中,媒体集中报道从废墟中抢救一个又一个被困人员的感人场面,充分展示不惜一切代价展开生死大营救的英勇壮举,生动地体现了对生命关爱、对死者尊重的社会主义人道精神,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中国人,感动了全世界。」此乃「佔領道義制高點」的一部分解說。

而「民意」亦成為戰爭的武器,說得頗赤裸,很坦白:

「这种来自民间的声音,更能对西方世界、西方媒体产生影响。占领民意制高点,就是要尊重民意、凝聚民意、保护民意、引导民意,充分发挥民意在舆论斗争中的作用,以取得特殊宣传效果。占领民意制高点,要激发国内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。报道他们表达情感的真挚言论、积极参与的实际行动,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,形成同呼吸、共命运的民意基础,转化为推动实际工作的强大动力。事件期间,广大群众特别是网民通过多种形式谴责西方媒体不实歪曲报道,迫使一些西方媒体作出道歉。占领民意制高点,要发挥华侨华人、海外留学人员的特殊作用。北京奥运火炬境外传递期间,他们在网上写文章、上視頻,给其所在国政府、政要、媒体写信,举行反"藏独"、护圣火的爱国行动,使得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声得以传递,全世界华人的爱国力量得以汇聚,很好地支持了圣火传递。」

至於設置「議題制高點」一部分,近年的奧運、世博、亞運,正是盛事政治化、宣揚民族主義與愛國情懷的最佳契機,比九十年代的手法更為高明,效果更為持久。

香港的傳媒朋友,應讀讀這篇文章,就知道很多香港媒體,常常盲目引用中央電視台片段與資料,隨著內地官方媒體所訂的議題起舞,實質就成為戰場裡的炮兵。

有人請長平預測傳媒行業前景。長平說,中國的事,沒有規則可言,所以亦沒有規律,故不能預測。

程翔的研討會,在港大圖書館對開空地,有人問程翔,香港可以做什麼?程翔提醒大家,我們身處的地方,叫中山廣場;我們身處的時間,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。香港一直是推動中國變革的地方,獨特地位,從未改變。

趙連海的數十個tweets裡,也有這樣的一句:香港没有沦陷,那里也是我们的希望!

孫中山於香港大學, 1923
相關文章:
其實大家的要求只是很卑微:齊來擁抱五歲價值

Tuesday, April 5, 2011

山寨中國

More about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

余華《十個詞彙裡的中國》,以最後兩詞「山寨」與「忽悠」,惹起我最多的聯想,「忽悠」已寫,「山寨」亦有相類似意涵。

「忽悠」請看:愚人季節 忽悠時代
「山寨」,梁文道也寫過:灰色山寨
阿翁作品:新聞透視《山寨王》,談山寨產業化、山寨全球化、山寨合理化

「山寨」,代表造假、侵權、不規範、開玩笑、惡作劇,理應帶有負面的意思。但山寨一詞,聯想到綠林好漢,余華所言,已演化為當代最具無政府主義精神的詞彙,滲透反強權反霸權的意味,「山寨」被廣泛接受,反過來,令造假、侵權變得正義。

余華舉的兩例,是他親身經歷,有次他在路邊攤看到有人賣他的翻版書,小販糾正他:「這是山寨版」。又有次他看到了自己的「專訪」,但該記者明明沒有採訪過他,後來他碰到那記者,記者解釋說,那是「山寨版採訪」。

真真假假,誰人要分?翻版、侵權、抄襲,大家習以為常。憲法怎麼看也沒認真履行,總理講話也不知是否當真。

剛被處理的前南方報業評論人長平說,政府天天強調「依法治國」,雖然無人相信,但很多有心的內地記者與維權律師仍把它當真,一齊假戲真做。說起來不無悲哀。長平也說,內地九十年代的教育,是「去正義化」的教育,不談道德、價值,最後一切都是利益。

*** *** ***

發展下來,我們見到的,不只以假亂真,甚至是以真亂假。

我也有一個小故事出賣。

廣東省博物館新館,有一亮點,正是古生物館裡的化石。

館藏有來自四川自貢的恐龍化石,還原起來有兩三層樓高;展館亦收藏了五億年前的寒武紀海洋生物化石。欣賞之際,突然想起,這些化石,究竟是真品還是複製品?
真品「海百合」

例如展品中,有一幅長達八米,據說生於五億年前的「海百合」化石,輪廓細緻,體積驚人,但寥寥數字的展品解說中,卻沒有說清楚這幅「化石」是否真品,在哪裡出土?特意找來導賞員詢問,她謂這是真跡,出土自貴州,還是「鎮館之寶」呢。真的不說不知,既如此珍貴,為何不在展品旁寫清楚,讓人多行幾分注目禮,落足眼力細心欣賞?

那麼那些數億年前的「神蟲脩」、「甲龜龍」又是真是假?導賞員說,基本上用玻璃櫃密封的,都是真品。在大堂中央的巨型恐龍化石,則是複製品,場中央的暴龍頭骨化石,則是來自美國的複製品。

博物館展覽品,其中一個簡單資訊,是告訴人這是真跡還是複製品,這動作很簡單,在解說旁輕輕註明「複製品」三個字就行,如果是真品,則更要註明出土年份及地點,這是最基本動作。

以真亂假,明明有真品,卻不強調是真品,或可算是山寨文化的新高度,真假不分的極致。

Sunday, April 3, 2011

尋找失落的煎雙蛋

區家麟|絢麗荒涼    (《絢麗荒涼》逢星期五刊於《信報》)

到澳門,我有一個情意結:尋找美味的煎雙蛋。

緣起於十多年前在澳門小住,我驚訝地發現,澳門的茶餐廳,不論價錢,不論地區,小店裏早餐的煎雙蛋,總是熱騰騰,有蛋香、有質感、蛋邊微脆、蛋白嫩滑、蛋黃半生熟恰到好處;煙肉則微帶油光,脆中有韌。如此簡單食物,澳門人總是不慌不忙,用本來如是的最基本方法,成就了一大功德,美好的一天,就從煎雙蛋開始。

為何澳門的餐廳早餐總要比香港的好吃得多?我曾為這問題思索過好一陣子,並下了一個自以為很權威,事實上顯而易見的結論。食家朋友說,我們吃肉吃海鮮,美味關鍵在即劏即吃,吃的是「死亡時間」;煎蛋亦同理:澳門人生活節奏從容,小店客人不多,一切都是即煮即煎,新鮮熱辣,自然味美。

從一粒沙可以看一個世界,從煎雙蛋,我們可以看見港澳的命途。

今天的澳門,南灣的榕樹堤岸幽靜不再,新賭場雄霸天際,松山燈塔那導航之光也快要被新建的高樓埋葬。賭業霸權互相廝殺,猶幸舊區未拆,香港的商場文化病毒尚未入侵,領匯式的商場一體化浪潮尚未出現,所以很多家庭式小本經營的食店仍能生存,美味煎雙蛋猶在,變了的是價錢。還記得十多年前,令人感動的煎雙蛋早餐連咖啡,只售12元,價廉物美。今天在一家做中產街坊生意的餐廳吃早餐,埋單才知道,火腿煎蛋連多士及咖啡,盛惠49元。澳門朋友說:「正常價錢。」

賭業興旺,澳門彈丸之地,庫房大水浸,市民收入增,令物價飆升。但澳門的賭業大亨,心繫大茶飯,沒空染指商場連鎖店等蠅頭小利,特色小食店,仍有喘息空間。

香港嘛,從餐廳的煎雙蛋,就看到悲劇。

匆忙生活就是香港的宿命,無論是茶餐廳或快餐店,香港的食肆講求效率,廚房如工廠生產線。一客早餐煎雙蛋,由於時間關係,早已煎好一堆,煎蛋都是倒模生產的,兩隻太陽蛋,幾乎都是完美的正圓形,蛋白平坦均勻,就連蛋白裏的小小氣泡,位置與大小也竟然相似。煎雙蛋放進口裏,往往只剩微溫,甚至略帶冰涼;兩塊煙肉,有時枯黑如柴,有時竟然白烚。一天之計在於晨,一晨之始在煎雙蛋,這是香港的早晨一個永遠的遺憾。


你想逃避令人沮喪的煎雙蛋嗎?對不起,這個城市,不單煎雙蛋一式一樣,地鐵站口的快餐連鎖店,也是來來去去一兩家,選擇甚少;不需要懊惱,事實上港鐵站裏的所有商店,變不出什麼花樣,各大商場裏的名店與連鎖店也是一模一樣,最後你發現,所有商場的發展商,來來去去都是那幾位;領匯也加入戰圈,以股東利益與自由市場之名,在屋邨商場繼續打造同質化的樣辦世界。

高昂租金的現實之下,以規模經濟運作,才能降低單位成本,最後只有大型連鎖店才能生存,既單調又無個性,乾柴煙肉與冰冷煎雙蛋取得最後勝利,認真對待煎雙蛋的人,若未死光,也只能瑟縮一角,艱苦經營。

澳門小餐廳裏那種簡樸的家庭式溫暖,不要奢望在香港找到,香港快餐連鎖店有暖色裝修,但服務員冰冷匆忙,一杯咖啡遞上,隨手放下,漫不經心,濺得杯盤狼藉;平實的煎雙蛋,備餐的店員替你澆上濃烈醬汁,蛋香無辜被污染,醬汁隨手從高處倒下,又濺得一塌胡塗;再看看那一小片鮮番茄,不得了,廚師竟然煞有介事地,把一大匙鮮紅色的茄醬,鋪在番茄之上。番茄配茄醬,可以申請香港創意品牌。

一盤早餐端在手上,只覺一切在沉淪。尋找失落的煎雙蛋,有時或能在屋邨小店偶然遇上,但霸佔港鐵沿線的快餐連鎖店,連煎雙蛋也煎不好,二十多元早餐,我們應多獲一絲的尊重。此刻,我把冰冷的快餐廳太陽蛋塞進口裏,心裏淌淚,盼望這只是一個對煎雙蛋有莫名執着的個人一個早上的不幸,而非大家早覺麻木的普遍現象;盼望店員的冷漠失神,只是偶然睡得不好,而非因快餐店老闆斤斤計較的剝削;盼望着淪落的只是這家連鎖店,而非我們的飲食業;盼望外表華麗但空洞無物的,只是眾多一式一樣的商場,而非我們的香港。

Friday, April 1, 2011

從核危機到瞎災難


據說,謠言止於智者。從「盲搶鹽」到「五克鈈滅絕人類」的「瞎災難」,可見不智心盲者甚多,謠言止得甚慢,流言一波接一波。學者奧爾波特與波斯特曼 (Allport & Postman) 早年於《謠言心理學》裡,提出一條簡單的謠言方程式:

謠言 = 重要性 模糊性

意思是,所涉問題越重要,事實越模糊,謠言會越演越烈。乘數關係,代表兩者缺一不可。福島核洩漏,關乎健康與生命,甚至一城一地的興亡,重要性毋庸置疑,以致事實有一丁點模糊,也能流言四起。

日本發放的核危機訊息,反反覆覆,含混模糊,這是我們不能控制的外部因素。為何全地球獨是港澳與中國城市,出現「擠提食鹽」與盲目核恐慌,關乎自身問題,值得探究。

輻射洩漏真相模糊,但遠在三千公里外的核事故,對我們有何影響,卻一點不模糊,模糊的,只是人們對事物的認識。香港人普遍科普知識貧乏,甚至視「我不懂科學」為理所當然;聞「輻射」色變,卻不知城市建築會釋放放射性氡氣,也忽略吸煙致癌危險也很高;亦有人地理常識貧乏,對「三千公里」的距離無甚概念,東南西北的方位未必搞得清。筆者曾在面試場合裡親身體會,有人不能在地圖中指出日本與菲律賓的位置,混淆了海南島與台灣,不能在中國地圖裡找出廣東省所在。他們都是大學畢業生。

香港傳媒競爭激烈,語不驚人死不休。近日報章見黑體大字「輻射塵殺入廣東」、「東日本毀滅」,稍不留神,以為世界末日;電視台又言之鑿鑿謂「五克鈈人類滅亡」,危言聳聽,卻不事先查證。如今資訊爆炸,訊息混亂,傳媒無資源做調查報道,最基本也得去蕪存菁,澄清流言,而非參與製造恐慌。大家讀報看新聞,要有智慧,要懂思考,不能輕信,不能讓黑體大字的氣勢擾亂你淨明的心靈。

具公信力的傳媒與政府,理應能迅速把謠言止住,但在內地,「搶鹽」謠言醞釀了兩三天,最終蔓延全國,歸根究柢,正是國家失信,傳媒失效。內地民眾從非典型肺炎與三聚氰胺毒奶粉等事件,得到深刻教訓:謠言有可能是真的,官方話語多數是假的,傳媒都是不可信的。

盲動無知的群眾,加上陷入信心危機的政府與傳媒,殺傷力龐大。遠方的核災難,不需太憂心,自身的瞎災難,才令人深深憂慮。

(本文4月1日刊於《經濟日報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