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June 10, 2011

鄭和與哥倫布的歷史沙石


(本文10/6刊於《經濟日報》)

蔭權末年,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,選擇在福建中學談國民教育,她的奇想與錯亂,彰顯了特區高官腦袋的特別構造。

謝凌潔貞開宗明義說,公眾常質疑國民教育為什麼不討論六四,為什麼不討論艾未未……是不是有些什麼見不得光的事情?拉扯「論語」(*)兩分鐘後,她說:「在歷史的長河裡,難免有挫折,有點沙沙石石……我們回看我們從兒時到現在,難道我們每一個人,沒有做過令我們後悔的事情嗎?」

謝太自問自答的歷史「沙沙石石」,有這個比喻:「我還記得我小時候,忘記了做功課,老師問我的時候,我沒說我無做,我說我沒有帶,我不知道這個小小的謊話,你們有沒有撒過……」

「小時候向老師撤謊」與「六四事件」,在謝太心中,原來屬於同一層次的「歷史沙石」;謝太也許忘記了,我們教育孩子,撒了謊要認錯,而不是把「沙沙石石」視而不見。

謝太又說:「我們父母做過的一些事情,我們不一定同意,但是我們不會因此否定我們是這個家庭的成員。」又來了,官員最愛自比「父母官」,明喻「老子說話你要聽」。謝太還未搞清楚,一如韓寒話齋,國家是國家,阿媽是阿媽。國家不是你阿媽。

謝凌潔貞的致辭,也有令人深思的地方。她提到清廷割讓香港,「外國是用堅船利炮來打敗我們的」。她提到明代鄭和下西洋,寶船船隊之大,當時舉世無匹,她問:「我們泱泱大國,遠洋的船是我們先發明的,火藥是我們先發明的,為什麼我們就輸給這兩個因素呢?」謝太苦心了,想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懷。

國人常慨嘆,明朝鄭和七下西洋,當時中國航海技術與規模遠超歐洲,要是探險能繼續,殖民非洲和發現新大陸的,就不是哥倫布,而是中國人了。史家研究明代航海偉業戛然而止的原因,主流觀點皆同意,乃由於黨爭,力主航海的派系失勢,明朝政策逆轉,實行海禁,更焚毀航海紀錄。黃仁宇則以明朝財政壓力論述,認為之前擴張過快,經濟瀕臨崩潰,遂令航海事業告終。

戴雅蒙 (Jared Diamond) 在《槍炮、病菌與鋼鐵》的結語中,提出一個更根本的問題:為何當年哥倫布有資金組織船隊探險,最後發現新大陸,而鄭和做不到?

哥倫布生於意大利,為了籌集資金探險,他曾奔走多國,先後被法國、西班牙、葡萄牙等多地的王公貴族拒絕。第五次嘗試,西班牙國王回心轉意,哥倫布終於得到資助,出發探險。若當時歐洲一如中國,由中央集權,控制一切,哥倫布碰壁一次,根本不會有機會再三嘗試。

中國是鐵板一塊的大國,只有皇權,沒有個人;以集體消滅自我,以強權埋沒個性;一切冒險與創新,只在當權者一時的喜好。舉國體制方向正確時,很有效率;一旦出現政治錯判,災難必屬全國性。皇帝一聲令下海禁,航海家告老還鄉,造船廠任其荒廢;毛澤東搞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,禍及全國各省,正是因為中國一直是高度中央集權、不容異見的「泱泱大國」。

請問謝太,這些歷史上的沙沙石石,會否列入國民教育課程?

謝太致辭完畢,福建中學有同學在台上公開回應說:「大家放長雙眼,六四事件注定有個了結,原諒我的無禮。」香港有這樣的教育局高官,讓人感到悲憤;福建中學有這樣的學生,希望在人間。


 (附謝太講話錄音,她努力說普通話,令人感動。)

相關文章:

*註:10/6《信報》及《明報》報道,謝凌潔貞致辭中,開篇引用「論語」談「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、篤行」,其實這是出自《中庸》,非《論語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