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早上,不算繁忙的港鐵車廂,一位瘦削的婆婆走進來,手腳突然抽搐站不穩,旁人急忙扶住她,乘客讓座。安頓下來後,她仍然手腳搖晃,問她哪處不舒服,是否要入醫院?
「醫生說我小腦有問題,控制不了手腳,無辦法。」她說話有紋有路,頭腦清晰。
「要不要找家人帶你回家?」
「我一個人住。」
「你這樣一個人到處走很危險,容易跌傷斷骨,手尾長。」
「不會吧,我最多只是擦傷。」
看來,她照顧自己也有困難。她每天自己買菜,不能到街市,因為手腳抽搐,容易把攤子上的東西亂掃,只能到超市。手控制不好,有時碗筷也拿不住。
「申請安老院了嗎?」
「醫生說已排期,要等。」
「等多久?」
「不知道。」她語氣堅定:「我在等死呀。」
有一位大叔,在旁一路聽著對話,他掏出腰包,在厚厚的一叠一千元鈔票裡,抽出一張,遞給婆婆:「你拿去吧。」
婆婆一路說多謝,收下了。
「我們把你送到醫院,找社工幫你吧。」
「不用,謝謝關心。」她語氣仍然堅定。
地鐵人潮裡的一個小故事,這種故事,每天在香港不同角落上演。世間何處有樂土?如果有樂土的話,香港應是其中之一,因為全世界政府,沒多少個「有錢無掟駛」,一擲三百七十億,無端端派錢逗大家開心。
人口在老化,貧富懸殊在加劇,六千元到手了,大家今天很高興嗎?
工作上遇到不少此類病人,真的愛莫能助。"This city is dying, you know?"
ReplyDelete蛇兄,
ReplyDelete想問,如果醫生已經開證明,這位阿婆有可能即時入住護理安老院嗎? 這個阿婆,行兩步路都想跌想跌,很難想像她能夠出院。
醫生只能證明病人身體狀況需要何等程度的護理,例如需要一般的起居照顧,或需全天候看護等等。醫生沒有權力「判」病人入安老院。而輪候安老院就像輪候公屋一樣排長龍,很多有長期病的獨居長者等不到院舍已過身。況且,你能夠在地鐵車箱遇到阿婆,即是說阿婆自理能力尚可;情況更差的,在街上根本不會遇到。
ReplyDelete識好唔識好,認真好講笑好,我見到聽到那些明顯坐擁無數個六千元的人在煩惱如何花掉「這六千元」就七十個七萬個不爽或鄙視。〔我無打錯字。〕
ReplyDelete這個阿婆有點奇怪,她不停的「想跌想跌」,但仍然能坐長途地鐵,上落樓梯。她說自己間中會真的跌倒,傷過頭,傷過手,但未斷過骨,實在有點奇。
ReplyDelete小腦於平衡身體起甚麼作用,可做幾個動作嘗試了解:
ReplyDelete一、坐着不動,背不靠椅,手放滕上,閉起雙眼。此時你可以保持平衡,但阿婆會搖晃。
二、平躺床上,閉起雙眼,把一隻腳的腳跟放在另一腳的滕頭,然後向腳趾公方向沿着小腿脛骨往下滑動,到腳趾公後即提起腳跟重置於滕頭,並重複動作。阿婆沒有了雙腳的空間感,做不到這個動作。
三、重複以食指尖觸碰自己鼻尖及一臂遠外的一定點。阿婆雖然望着該點,但手指會越近越震,而碰鼻尖時可能只碰到臉上。
總的來說,阿婆失去了三維空間關係感,走路不實在,常常好像踏在棉花上一樣。唯有以觸覺和視覺協助保持平衡。
謝謝蛇醫生!
ReplyDelete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.
ReplyDelete香港起碼仲有人幫人!
ReplyDele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