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February 29, 2012

《豬狼紀公園》之末日決戰


區家麟|絢麗荒涼    (本文29/2/2012刊於《信報》)


事情發展至今,各位看官剝花生,看的劇目叫《豬狼紀公園》。豬狼對決,血淋淋的慘烈廝殺場面,如電影《侏儸紀公園》中,暴龍與速龍互咬。本來安全系數甚高的小圈子主題公園,禍起蕭牆,內訌失控。暴龍與速龍露出本性,殺紅了眼,震動全島。

交戰數回合,互有死傷;最後決戰,就在《侏儸紀公園》裡的核心殿堂。

暴龍體型龐大,但腦袋如豆,不成比例。它背負沉重包袱,但獠牙巨爪,大小統吃,成就一代霸權。暴龍雖蠢,但背後力量強大,一被激怒,變本加厲,橫衝直撞展露實力;暴龍張牙舞爪,流著惡臭的口水,罵對手「狼且辣」,咆哮著「我-會-贏」。

速龍一直沉著應戰,它體型雖小,但老謀深算。一雙狡猾的眼睛、一張叫人猜不透的面孔,深沉地不動聲色,令人心寒。速龍擅長等待,潛伏一角,伺機而動;它每次出擊,皆狠辣準繩,欲致暴龍於死地。奈何暴龍飽食,背後的力量深不可測,縱使傷痕纍纍,仍然屹立不倒。不要忘記,暴龍是生物圈裡的頂級掠食者。

暴龍速龍惡鬥,把侏儸紀公園內的展館大堂搗得稀巴爛,旗幟拉倒、櫥窗打破、老祖宗的化石從高處墮落,粉身碎骨。戰況慘烈,血濺連場時,大家不妨把目光,轉移到地底裡在暗處活動的小動物。

暴龍生活在六千五百萬年前白堊紀晚期,臨近恐龍時代的末日,古生物學家大致同意,當年有小行星襲地球,「天譴」令氣候變化,恐龍滅亡,哺乳類動物才有生存空間,開始繁衍興盛。最早的哺乳類動物,體型有如現代的長鼻鼠,在恐龍稱霸的時代,牠們在地下活動,晝伏夜出。生物學而言,這些小動物還不是鼠,只是外型似鼠的哺乳類動物始祖。恐龍滅絕以後,就是牠們的世界。

千萬不要小覷鬼鬼崇崇的鼠,它所屬的齧齒目品種,今時今日,佔哺乳類動物四成。鼠類繁殖力驚人,生命力頑強;據說,每個城市,地下的鼠,要比地上的人多,牠們深掘壕、鑽地洞,不動聲息;牠們習慣地下活動,潛伏在你四周。不過我們看待老鼠要公平一點,齧齒目動物中,並非所有都是惹人討厭的過街老鼠,松鼠、倉鼠、旱獺、河狸,都屬齧齒目,活潑可愛,也歸為「鼠」類;世上最大的「老鼠」叫水豚,最近加盟海洋公園成為新寵;也有老鼠扮天真純情正義,叫自己做「米奇」與「米妮」,一舉手一投足,皆設法討你歡心。

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 (Richard Dawkins) 在《祖先的故事》(TheAncestor’s Tale)裡有一狂想,假設出現核子災難,人類滅亡,誰將是地球的主宰?必是老鼠無疑。頑強的老鼠,將會湧出地面,佔領紐約、倫敦、東京(香港當然不能倖免),牠們將會鋪天蓋地,踏遍荒涼的城市廢墟,吃盡途上每具腐屍,擊退同樣頑強的蟑螂,繼而自相殘殺。五百萬年後,將演化出新品種的巨鼠,牠們聯群結隊縱橫原野,統治全世界……

想得太遠了,現實世界裡,老鼠稱霸,時機未到,但在關鍵時刻卻可以左右大局。我們回到暴龍與速龍爭霸的豬狼紀公園現場,踏入決戰時分,雙方已經血肉模糊,早前精密設計的安全電網,機關算盡,卻已無力阻狂瀾。醜陋的咆哮、狼狽的糾纏,「日日新鮮日日新」。

希臘神話告訴我們,眾神早已吩咐,潘朵拉盒子不能打開。潘朵拉耐不住,有一天她掀開蓋子,原來內裡收藏著一切人世間的罪惡。盒子打開,數不清的疫病、禍殃、罪惡、陋習,統統飛散,暴露人前,一發不可收拾。潘朵拉急忙閤上盒子,卻已經太遲;神話是這樣的,幸好盒子裡還剩下一樣東西:「希望」。「希望」成為烏煙瘴氣的噁心亂象裡,人們僅餘的慰藉。

潘朵拉盒子打開,讓大家看透密室裡的醜陋,認清弱肉強食的殘酷真相;請好好欣賞掠食者的嘴臉,研讀背後的覓食鏈網絡。當群魔亂舞,禮樂崩壞,暴龍與速龍惡鬥難解、血肉橫飛之際,也是庶民醒覺一刻、大徹大悟之時。

相關文章:

Tuesday, February 28, 2012

時間的詛咒


時間太少,想做的事太多。我把時間分為兩種,一種叫「大塊時間」,一種叫「碎屑時間」。不同「時間」,做不同事情,才能用盡腦袋每一分精力。

「大塊時間」指連續最少兩三小時不受間斷的時間;「大塊時間」也可分兩種,一為「清醒」,一叫「呆滯」。

當頭髮開始白,一天裡頭腦靈明的時刻,大約只有剛睡醒後的兩三小時,這些時候,屬「清醒」時份。這兩三小時,尚能好好思考,偶然會靈光一閃,最適宜寫作,或讀一些需要做筆記的認真書籍,邊讀邊記邊想;若在工作環境,則要善用這幾小時,想策略、找新意,完成一些不容有失的步驟。

中午前後,腦力下降,進入「呆滯」時份。這時候,工作上適宜處理那些無謂的公文,求學的話則可開始讀枯燥無味兼致人於死地的論文。這些都是人在江湖,不得不做的事情;既傷神,更可能損壞腦筋,就算偶然有得著,也不會感到興奮,這些時段最適合。

午飯過後,正是「飯氣攻心」,頭腦嚴重呆滯,最好找些機械式、事務性的工作來做,例如搜尋資料、填寫繁瑣的文書表格、改寫文章錯別字等。

「碎屑時間」,即上下班的交通時間、等吃飯、等開會、等放工,這些被割裂而不能集中精神做任何事的時間,最適宜讀報紙雜誌或上網聊天。

如是者,每天的時間編排得密密麻麻,死線充斥每一刻鐘。時間不論大塊小塊,腦筋不分靈明呆滯,似乎沒一刻能停下來,又走進現代人的詛咒。

相關舊文:


Friday, February 24, 2012

被讓座的人們



每天坐地鐵,有很多讓座的故事。

有一次,眼前有一女士,穿著類似孕婦裝束,肚大如三、四個月身孕,我站起來讓座,她瞪了我一眼,厲聲地說:「我不是大肚!」

還記得一次,我又是坐在港鐵位子上,眼前出現一位白髮蒼蒼,但濃妝艷抹的老女士,我夠膽以「老」形容,乃因為她額上的皺紋,如港鐵的路軌一樣深一樣長,沒有誤會的餘地;但她穿著時髦的套裝,手裡挽著充滿少女氣息的小包。我不敢站起來讓座,怕她氣得心臟病發。於是,只好於列車到站時,一聲不響離座,佯作下車。

慢慢我學會了讓座的藝術,那些真正渴望座位的,他們會東張西望,眼神也會告訴你;對於那些有點不在乎但其實需要座位的,就要小心行事,讓座時不動聲色,站起來離開即可,不用說「你坐吧」,甚至不需要眼神接觸。

前兩天,在紅磡站往羅湖列車上,車要關門,突然湧進一家大細內地同胞,他們全部拖著超大件行李,看似是來港掃貨後,北上回家。為首幾個男的衝門成功,後面一位女士,抱著兩三歲大的小童,手腳稍慢,門即將關上,她決斷有力地,一嘢把大行李頂在門邊。門關不上,再度開啟,一家團聚。

我在座位上,目睹女士雖然矮小,但衝門時孔武有力,她抱著小童,看似甚重,但又似游刃有餘,而且高聲說話,甚有氣勢。

列車開動,四周座位已滿,而今問題在,我應否讓座?

若是平日,見到媽媽手抱嬰孩,當然會讓,但這次……

全車人都望著這矚目的一家,但沒有人有意思讓座。

而我,足足想了一個站,讓,還是不讓?

當我再抬頭時,卻發覺,頂,我走錯月台坐錯車!

***   ***   ***

有天聽朋友談起,人生第一次「被讓座」的經驗。原來,對很多五、六十歲的人而言,某天突然在港鐵裡,有人向你讓座,是一個大震撼。

被讓座,是人生的分水嶺,衰老的大地標。

相關文章:
讓座不讓座


Wednesday, February 22, 2012

推土機與吊臂陣


區家麟|絢麗荒涼    (本文22/2/2012刊於《信報》)

蘭州市郊一景
香港約道七號一景 (明報圖片)
(截稿時未知事態發展迅速,只想向爆料的記者、在升降台上忍尿(及沒有忍尿)的行家致敬。不管爆料者居心何在,香港人需要知道真相。經過查證,有合理懷疑,這不是抹黑,這是認識一位領導人的過程。) 

***   ***   ***


於內地遊歷,只要睜開雙眼,很容易發現街頭五金雜貨店也售賣那些如巨獸一樣的推土機;市郊空地,簇新的推土機延綿一條街,高舉巨臂,準備拆遷重建,展示「拆了真的建了假的」、「發展是硬道理」的民族精神;還記得溫州動車追尾相撞意外嗎?五部推土機,三扒兩撥把車廂就地掩埋。推土機,是時代的精神、瘋狂的象徵。

大國腳底,九龍塘豪宅區,約道七號的天空,吊臂升降台擺出攻城架勢,富豪的高牆,阻擋不了記者的鏡頭、逃避不了一雙雙銳利的眼睛。在內地,推土機有效率地掩埋真相;在香港,真相不易掩飾,地窖密室會曝光,吊雞車會來找你。

感謝唐英年,締造了香港人少見的大團結,讓我們暫時從「蝗蟲與狗」的泥沼中,伸出頭來透一口氣,重新認識香港最核心的核心價值。感謝唐英年,他妄想胡混過關,得過且過,一拖再拖,等待黃袍加身,結果締造了香港新聞史上的經典,是香港記者求真精神的一次完美演繹,約道七號外震撼的吊臂陣照片,將會留存史冊。

現代政治,民意透過媒介凝聚;製造形象、爭奪符號,是重要戰線。傳媒的堅持,無心插柳,吊臂陣交織成網,意像豐盈,懾住香港人的目光。吊臂升起,鎂光燈照亮了深埋地窖的結構性黑暗,把全民注意力聚焦富豪高牆內的陰暗角落。

唐英年的故事,有懸疑、有情節;有感情瓜葛、有二世祖的想像。到吊臂陣出現,想像中的劇情,插入了活生生的畫面;地鐵中、小巴上、茶樓裡、遠足時,嘲笑之聲四起,奏起唐氏的終曲。

感謝唐英年身先士卒,壯烈自焚,訂下了香港政治倫理的規範,確立了香港人對政治人物道德操守的底線,為國民教育及通識課程提供了上佳教材。

香港人也許能體諒婚外情,但不能容忍睜大眼講大話;我們明白奸詐權術有時需要,但難以容忍今天說「做男人要有膊頭」,明天卻擺女人上枱;一時疏忽可以饒恕,但不能原諒口裏說「做公職要有腰骨」,原來一直知法犯法;期待他知錯能改,卻不斷玩文字遊戲,死不認錯。

吊臂陣上的眼睛還提醒我們,僭建是富人的奢侈專利。平民百姓,窗外放一部分體式冷氣機也會被管理處窮追猛打;富豪違法僭建,政府視若無睹,專業人士協助走法律罅。有錢有權有膽量的人,把我們珍惜的法治與合約精神,一概不放眼內。

敗局已呈,唐英年民望慘跌,全城痛罵之時,卻仍想浴火重生頂硬上,展現了另一個血淋淋的現實:參選人背後,你爭我奪的暗角裡,是龐大利益集團,主子未叫你退,豈能言退。尚幸人民眼睛是雪亮的,唐營支持者將一同成為笑柄,車毀人亡。

我們也要多謝唐英年的語言與思考拙劣,每天為公眾提供砌辭狡辯的實例,笑騎騎不代表誠實,堅定的眼神只是排練出來的掩飾技倆。操練多月,香港人明白了文字遊戲的虛偽,初時說自己緋聞「相當具娛樂性」,看似否認,實則留有後著;不說「婚外情」,改稱「感情缺失」,婉轉典雅,屬創意寫作;不說「沒看過」圖則,說「印象中沒有看過」圖則,自以為立於不敗之地;說地窖用作放雜物,原來沒有什麼不是「雜物」;又說「我所講的全是事實」,大家明白了,是事實,不過不是事實之全部。

競選數月以來,唐氏一力展露「腳頭好」與「神的感召」之虛妄,體現聖經舊約《詩篇》所言:「他掘了坑、又挖深了、竟掉在自己所挖的阱裡。」(詩7:15),應驗了「出得來行,預咗要還」的天理。

同樣是建築工地冰冷的重型機械,內地堆土機埋首拆毀、掩飾真相;在家掘坑「掘深咗」的香港權貴,促成全行記者組成吊臂陣,兵臨城下尋根究柢。獅子山下,多了一樣集體回憶;我們笑中有淚,笑到出血。尚幸有吊臂高舉,居空監察,這不是抹黑,這叫真實,也是香港的時代精神,庶民不屈服的最佳象徵。

相關文章:
推土機的魔爪

Wednesday, February 15, 2012

一人有一個墓碑


區家麟|絢麗荒涼    (本文15/2/2012刊於《信報》)

世上有的墓碑,無名無姓,怕被人破壞翻舊帳;有的墓碑是巨大紀念館,乾屍長眠,任人品評,不得安寧;有的墓碑,想寫句墓誌銘「長眠於此的這個中國人,曾做了他應該做的事,說了他自己應該說的話」也遭和諧。不過,平凡人的墓碑或靈位,冰冷石板之上,一生所記的,大概只是生卒年日,名字貫籍,加遺照一幅。

最新一款墓碑,人人有份,永不落空。它不只寫著你出生之日,還記下你一生大事,你可以貼上中小學畢業照、示愛肉麻照、小兒嘔奶照;又可以記下生活瑣事,如某天摔破水杯,大發詩興,傷春悲秋;又或某天醉生夢死,豪吃了一隻臉盆一樣大的阿拉斯加長腳蟹;或某個黃昏的漫天紅霞鬱鬱黃花,令你頓悟最美好事物就在眼前之類。總之,只要你喜歡,一生歡笑血淚,都可以放在這墓碑上。

這個新墓碑,正是facebook即將改版的「時間軸」介面。人在生時,臉書裡的東西,是生活點滴、記憶片絮,每個人的生命史;死後,笑語會變成遺言、圖片就是遺照。你的故事大概保留至千秋萬世,直到地球毀滅時;臉書考慮周詳,還增設時間軸,方便後人和未來的人類學家瀏覽,時間軸版面,就是你的生死書與墓誌銘。

這樣的墓誌銘,太恐怖了吧?美國有調查謂,83%用家對新改變有負面情緒;不過,臉書每次改版,或多或少惹眾怒,最後大家還不是開開心心沉迷下去?Twitter的創辦人Biz Stone就說過,微博這種短訊服務 we didn’t know we needed until we had it’,很多東西出現之前,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需要它。

例如臉書出現前,我們沒想過有需要把每刻心情公諸於世,即時行蹤衛星定位,把咖啡紙杯大特寫或大閘蟹屍骸即時上載;我們大概也沒想過,會在臉書裡重遇你的初戀情人,或重新聯繫失散多年的小學同學。萬古長空,能再遇上,又怎能不在你心裡泛起一絲絲漣漪。

有人或會覺得,不斷貼相這玩意很無聊,然而,美好的事物終究會毀滅、快樂的時刻很快過去,只有回憶能永恆流轉天地間,只是,記憶也會欺騙與作弊,就拍張照,讓發生過的事,實實在在存在記憶中,讓生命的光影,多一款確確切切的記錄。

臉書招股集資五十億美元,其創辦人札克伯格很聰明,臉書的價值,就是販賣每個人自製的情感與回憶。誰說互聯網是虛擬世界?有人為了網絡遊戲中的寶物被偷,一氣之下跳樓自殺;有人在ICQ聊天,最後走到婚姻註冊處宣誓。臉書這個在雲端社區,貯存每個人的回憶,真實不虛;它估計市值將達一千億美元,更是無花無假。

札克伯格常說,他不會等待用家告訴他有什麼需要,他早一步已想好。也許他是對的,大千世界,誰不是一剎的微塵;好好留下美麗與哀愁的時刻,好讓年華老去之後,有憑有據告訴自己,曾經年輕過,曾經也有過理想、有過希冀;有過執著堅持的時候、有過無知天真的一瞬。

人需要認同,需要被like;有些人追尋不朽,夢想永恆,縱使不能流芳百世,也要留下足印。臉書的時間軸,令活人思念逝者的方式也與時並進,以後,我們可以省卻殯儀館靈堂的呼天搶地、避過清明掃墓的人山人海,這個網絡墓誌銘,不用掃墓、不用燒香、不用拜祭。某天想起逝者,我們可以上網,回看他最後歲月的status、舊日的笑靨與一生的留影,這才叫音容宛在。我們還可以留言,問候近況,說句生忌快樂。

臉書用戶,有望於今年增至十億,發展下去,將會貯存全球人類、生者死者的情感與回憶,加上無處不在無所不知的Google,及貯存雲端裡的一切知識,想起美國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的短篇小說《最後的問題》。

故事中,未來人類科技先進,只剩一個問題不能解決,就是據「熱力學第二定律」,宇宙最終因能量分布趨向平均,而步向寂靜毀滅,數千萬代的人為阻止宇宙消亡而傷透腦筋。同時,人與電腦逐漸融合,電腦網絡不只盛載著所有知識,也是每個人意識、經驗與回憶的永恆棲身之所。

然而,這個結合古往今來人類意識與知識的「超級電腦」,也無法扭轉物理定律,宇宙最終滅亡,一切回歸寂靜黑暗。所有人無奈捨棄肉身,融合在那虛擬的意識體中,繼續在某個空間默默想辦法令宇宙重生。

故事結局是:許久以後,在無盡黑暗中,這個結合全人類意識的超級網絡,終於想通了如何令宇宙再生、讓世間重現光明。小說的最後一句:

祂說,要有光,就有了光。


Wednesday, February 8, 2012

獅子山在淌淚


區家麟|絢麗荒涼    (本文8/2/2012刊於《信報》)

那段對話一直難忘。她的名字叫Susan,美國人,住加州矽谷,是一位朋友的朋友。她來香港輕鬆幾天,住文華酒店,我奉命接待,在IFC一酒家吃晚飯。Susan說,在香港的幾天,每朝跑步上半山,下午往藝術品拍賣會,觀賞內地豪客出價的氣勢。

「在香港沒其他事做嗎?」我問。

「就當休息一下,我有很多飛行里數。」Susan說。

「為什麼選香港?」

「東京、台北、北京、上海、新加坡、曼谷、緬甸都去過了,只剩香港,就來瞧瞧。」

「旅程最享受是什麼時候?」

「在飛機的商務客艙裡。」初相識,她真直率。

Susan問:「我上了山頂,看到海港空氣朦朦朧朧的,那是霧還是煙塵?」嘿,我正想說,這幾天有香港少見的藍天,你來得正合時……

Susan又問:「我看見你們香港的建築與民居,都一模一樣,在加州,人們以家居設計表現自己個性,你們用什麼方式表現個性?」

嘿,香港人有個性嗎?我又無言,想到的只有IFC。有人說國際金融中心外型似鬚刨,但無論遠觀近望,它就是一根大陽具,古人膜拜生殖器祈求子孫繁衍,陽具崇拜流傳到今天,香港築起巨柱圖騰,祈福作法,求財富暴漲,這就是香港人用建築表現個性的方式。不過,我說不出口。
IFC似什麼,你說呢?
新春期間,移民加拿大的澳門朋友回港探親,闊別多年,一家人都說很喜歡香港。問他們愛香港的什麼,他們想了半天。

論環境,香港空間狹隘,甚至比不上深圳東莞,洋房大草坪屬有錢人專利;人車鼎沸,耳根難尋一刻清靜。論天氣,夏天的香港,潮濕悶熱很難受;嚴冬的香港,濕冷兼沒有暖氣也難受;春夏秋冬的香港,空氣污染常在,我們安慰自己,總算比內地好。

論子女成長,香港的孩子從幼兒開始,比拼履歷厚度、操練面試技巧;大學往自己臉上貼金的方式,是爭先恐後地公告世人:「我們的畢業生月薪好高!」。論家庭生活,奔波勞碌努力苦幹是「香港精神」,同一屋簷下,沒時間溝通關懷。論政治領袖,只見豬狼惡鬥,醜戲連場,每個人都鬱鬱不歡。

朋友想了一會,說香港有絲襪奶茶,點心很好吃,飲食文化豐富,不似加拿大單調;又說愛香港的交通基建,既舒適又有效率,小朋友多加一句:八達通很好用喲;他們也愛香港的商場文化,購物方便,整個城市,很有拼搏的活力。嘿,但大家都知道,飲食只能滿足一時口腹之欲,拼搏只是為了生活,不是生活本身,生命更不是為了購物而活。

還有一位台灣朋友,早年舉家移民,十歲已在美國讀書,畢業後在加州當投資分析員,結婚生子,三十歲過後,忽然移民香港。他深知香港教育制度千瘡百孔,子女早晚也要送回美國讀書;也明白香港居住環境惡劣,生活質素大不如前。為何還要來這彈丸之地?他說,是因為美國的金融人才太多,競爭激烈,來香港,較易立足。嘿,這就是香港的「優勢」。

台灣將會有龍應台當文化局長,香港兼職搞「文化」的叫民政事務局,局長叫曾德成;再看看台灣的「雙英」,比較香港的「雙英」,難怪很多人嚷著要移民台灣;香港自詡國際都會,最「國際」的地方,其實只有蘭桂坊;香港也非沒有好去處,登「昂坪360」遊大佛大澳,據說你會「愛上藍、戀上綠」,只是纜車會失驚無神半天吊大停駛;香港的海與山很壯麗,但長年空氣污染,美景蒙塵,見它一面需要緣份。

不要緊,我們還有法治、廉政、自由、公平、愛心、包容,最核心的核心價值嘛。有台灣朋友冷眼旁觀「蝗蟲與狗」之辯,認為比美國的種族歧視更嚴重,人家白人黑人黃種人拉丁裔人,不同膚色不同文化,心結難解,歧視難免,可以理解;但內地人香港人同文同種,竟互相仇視,蝗蟲與狗血肉橫飛,是赤裸裸的族群歧視。

恣意咒罵,令矛盾激化;香港的廉政法治等示範單位,在內地人眼中,頓失幾分感染力與說服力。獅子山俯視香江,目睹滄海桑田,巨輪起錨後船員內訌、船長迷途,可會唏噓淌淚?

香港還有什麼可愛之處?聽說,世上有種無緣無故的愛,生於斯,長於斯,愛是沒有情由、不問原因的。請放心,我不會棄船而去。

獅子山的獅子頭
***   ***   ***  

相關文章:

Sunday, February 5, 2012

兩條平凡的短片



參加了一個流動影片比賽的評選,有兩個作品值得一談。
拍攝意念很簡單,全無花巧,沒有什麼電影技巧可言。
它們後來有沒有得獎,我已忘記,亦不重要。

就是這兩短片,每條只是兩三分鐘:

背影爸爸 (紀錄對爸爸的感覺)
外婆《外公篇》  (外婆談外公往事)

如果你能看得完的話,也許你會覺得,真的沒有什麼,我也可以拍得出來。

我就是喜歡這種平凡:

平凡中,觸碰淡淡的情。
每個平凡的人,都有自己的故事;
每位老人,都有他永誌不忘的回憶。
故事,就在你身邊。
故事不記下,它將被遺忘。
然後才發現,平凡的故事,同樣觸動人心。

這些故事,每個人,拿起相機就拍,不用計算太多,不用講究技巧。
愛電影、拍電影的朋友,可能會覺得這短片什麼都不是。

情,就在人心;紀錄,此之謂。

Friday, February 3, 2012

請不要迷失於憤怒中


本文3/2/2012刊於《經濟日報》

「蝗蟲與狗」之爭,香港人熱議內地同胞公德,我想起前陣子在內地考察的小故事。

同行廿多人,都是關心社會的內地知識分子,其中有一位,號稱青年藝術家,二十來歲,薄有名氣,畢業於內地名牌學院;他自稱愛好大自然,但相處沒幾天就發現,他是隨地吐痰的高手。有一天,我們參觀拆遷農戶在城中的新區,這位青年藝術家蹲在路邊吃石榴,吃完就把果皮果核隨便扔在草地上,人家小區的花園本來整潔乾淨,同團的內地朋友看不過眼,好言相勸,請他拾回果皮,放到垃圾箱。

他不願意,輕蔑地說:「這是餵螞蟻的。」

大家拿他沒法,於是幾位內地朋友,主動替他撿回果皮,扔進垃圾箱。後來,他在公廁面對尿兜時,高聲破口大罵,髒話盡出,罵別人站在道德高地,假仁假義。旁人都聽得見,我們面面相覷。

故事總是有啟發的:一,人傾向反叛,自以為是,好言相勸無用,惡言相向更可能適得其反;旁人能做的,大概是默默做好榜樣,示範現代文明,潛移默化。二,內地經濟差距大,文化修養差距也大,有令人咋舌的行為,但親自彎腰檢垃圾來教化別人,最少我還做不到。三,大家說故事、聽故事,總選擇那些奇特、過分、令人震驚的行為;那些內地人的好人好事,自然看不見、記不住。

面對內地人的錢權威勢,香港人不必迷失於憤怒之中。兩地接觸增加,文化差異的對碰亦難免;科技發展,街頭爭執即時上網,矛盾曝光將會無日無之;網上言論不需負責任,地鐵車廂一灘水,也被傳為「蝗蟲痾尿」,此風不可長;有自信的香港人,應該用行動感染人,不應用咒罵侮辱人。

時代廣場戲院結業,可能讓路名店,與內地遊客何干?這些年來,我們失去的舊戲院、舊建築、舊市集,不在少數;嘆息已經太多,連麻木的感覺都已消失。經濟政策長年擁抱極端自由市場,政治制度長年保護商人利益,唯利是圖據說是美德,這些都是我們要承受的惡果。內地同胞熱烈參與、投入香港所訂的遊戲規則,這是誰的錯?

至於內地孕婦來港產子,佔用社會資源,確實令納稅人憤怒。但不要忘記,政府曾經期望,香港大力發展醫療產業,又曾期望內地移民來港,增加本地人口;只是幾年下來,空口講白話,人口政策無影無蹤,教育政策醫療系統無配套,醫生護士無完善培訓。這些,我們又應責怪內地人?

蝗蟲,本是小小的草蜢
推卸責任容易,檢討自己困難。深層次的制度問題,政府無心過問;把眼前怨氣,發泄在「蝗蟲」標籤上,只屬自暴其醜,反過來羞辱自己。

***   ***   ***

不合時宜的一篇舊文:
我們都是蝗蟲

Wednesday, February 1, 2012

發財是硬道理


區家麟|絢麗荒涼    (本文1/2/2012刊於《信報》)

在外國過年時,美國朋友隨俗,不停道賀,說 ‘Kung Hei Fat Choi’ ,轉頭問:其實這句說話什麼意思?翻譯時,確實有點尷尬,「發財」譯prosperous,太含蓄;譯rich,「意境」差太遠;譯fortune,開始接近,但仍然缺少「發財」那種主動出擊、鏗鏘有力、義無反顧的浩大聲勢。

從小就討厭春節,最受不了,是孩子為討長輩手裡一封利是,被指令說盡一切四字祝福語,「恭喜發財」變成口頭禪。發財至上、不談原則、阿諛奉承的國技,從小訓練;廣大人民變成人肉錄音機,恭喜發財恭喜發財循環播放;當電視新聞年輕主播初一至初三在屏幕裡不停說「恭喜發財」時,我深刻體會,「發財」基因,自我複製,生命力頑強。

「恭喜發財」四字,再加上電視裡酒樓裡失驚無神彈出來的財神,拜金之赤裸、意蘊之媚俗,乃世界各民族祝福語中絕無僅有。廣東某團體聲言要把「財神」申報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,甚有見地,此等文化奇觀應屬中國專利;下一步,可考慮把天安門廣場上的毛澤東像換上財神,貼近中國國情,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。每次質疑「恭喜發財」這圖騰,我都被批評為反人類反社會,我終於明白,捍衛「恭喜發財」,才是最核心的核心價值。

發財不好嗎,當然很好,發了財,有權又有勢。《經濟學人》新春送贈中國人的大禮,是新闢「中國專版」;一直以來,《經濟學人》大致以地域劃分文章:如歐洲部、美洲部、中東及非洲部,中國一直被併進亞洲部。自1942年以來,只有「美國」享「特殊地位」,獲設獨立專版。2012年春,《經濟學人》為中國設獨立專版,理由是「中國現在已是經濟超級強國,及其迅速增長的軍事實力足以令美國不安……將於未來歲月,呼引與激蕩全世界」。這就是發財的實力,縱使不喜歡,你不能當它不存在。

處身強國邊陲的小小香港,最能感受到財氣的激蕩。蝗蟲與狗之辯,令高登與親子王國合流,極左極右基層中產同聲同氣,成為香港民情發展的詭異現象。

香港之財,一直以全世界最自利最自由的方式發回來,曾幾何時,英國人以「積極不干預」政策來包裝無為而治,甚得港人歡心,奉為圭臬;香港連續十八年成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,雖然大家心知肚明,最自由經濟也代表最瘋狂剝削、最貧富不均、最見錢開眼,但我們沒什麼剩下還可以自豪,只好引以為傲。

一輪罵戰後,大家應該開始明白,經濟最自由的香港,向來大開中門,歡迎各地客人,是我們發達之本;內地客以往不來,是內地限制人民出入境自由所設的關卡,如今客人自遠方來度假玩樂,有人灌其名「蝗蟲」,甚是荒唐。

香港徹底地奉行的資本主義制度,建基於每個人都會為自己謀求最大利益、發最大的財,合法地自私自利,就是社會的公德。內地人青出於藍,孕婦千方百計鑽空子來港產子,奈何這是基本法所容許。我們也早該明白,罵人蝗蟲蝗B,無補於事,只會分裂族群,自毀形象。一個把「恭喜發財」掛在口邊的民族,追逐私利之心,如滔滔江水,難以阻攔;唯一阻擋辦法,只能修改基本大法。

「恭喜發財」一語,據網上資料云,最先記載於十九世紀初廣州的十三行,乃當時商人流行的祝福語。源流難究,但應能肯定的是,人民公社與文化大革命期間,「發財」二字為妖邪外道,不能互相祝頌、宣之於口,「恭喜發財」在內地亦消聲匿跡。直到改革開放以後,「恭喜發財」一語,直指人心,從南方復活,由南至北,席捲全國。

作為全國先富起來的一個角落,香港新一代對「恭喜發財」的態度,開始有轉變;出現的頻率,不如以往有若機關槍掃射般頻密。衣食豐足,物質豐裕的香港新一代,冷眼你手上的利是;不會口是心非,故作甜言蜜語。不少朋友同意,咒罵別人「蝗蟲」,甚是失禮失格,轉而批評內地同胞的公德修養。平心而論,衣食足,才知榮辱;富起來以後,資源豐足,民能不爭,慢慢就重視尊嚴,行為就有體面。發達有一個過程,發財立品需要時間,大家可以多一點包容。

當邊界開放,兩地人民自由交流、錢財互動,兩制藩籬將形同虛設,價值觀互相滲透。香港發財立品後,自由法治的核心價值,仍勉強持守;公民修養仍有可稱頌之處,誰在和平演變誰,還未可知。若香港不能影響中國一點一滴,也可靜靜守在南方一隅,築一個最後的堡壘,告訴人們,發財雖然是硬道理,但發財之後,可以有這樣的一些軟實力。

恭喜發財說了很多,際此新春,願你心平和,不執不著。

有點相關文章:發飊就是硬道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