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October 30, 2012

十年.張國榮



200341愚人節,很多香港人應記得這一天。

沙士恐慌蔓延時,謠言滿天飛,超級市場搶購潮,淘大花園封鎖再隔離,世界一片混亂,再傳來張國榮自殺身亡的消息。

愚人節謠傳吧,很快就知道是真的。

我不是張國榮的粉絲。後來,我整理《2003年香港大事回顧》,聽了Leslie《明星》很多很多遍,才明白他唱什麼。

從 0:20 開始:沙士隔離營裡的頭版新聞

香港電台《七百萬人的先鋒》訪問消費者委員會開山祖師,第一任總幹事張綠萍,她是張國榮的親姐姐。

談消委會,也談了很多張國榮的事,很多是第一次聽到。

七兄弟姐妹,張綠萍是大家姐,張國榮是細仔。

張綠萍說:「大佢十幾年,細個時,覺得佢好cute。」

出身大戶家庭,但張綠萍口中的父親,很重男輕女,她是大女,出世時,父親不到醫院探望,也年多不為她改名,只叫「阿女」。後來張綠萍考入香港大學,父親叫她不要讀。當年報章會刊登港大取錄學生名單,阿爸覺得有面子,後來才勉強讓她讀大學。

張綠萍說,Leslie入娛樂圈,父親完全不支持:「當年爸爸覺得娛樂圈的人三教九流,很不支持他入娛樂圈,完全不理睬他,他捱了很久才成名。」

張綠萍與張國榮.1991年合照
 「他曾經幫我女兒補習,他十多歲的時候,我女兒只有幾歲,我又忙於工作,當時他很窮,所以我給他錢,讓他上我家替女兒補習及吃飯,我們常常見面,相反其他兄弟姊妹的關係比較疏離。長大後他為人稚嫩,常遭人欺負,他經常來請教我,溝通增加了,亦變得愈來愈熟稔,我便更加錫佢。」

Leslie去世前,患上抑鬱症,有一年多。

「他患病後便經常找我,就算我正在開會,他會打電話來說,家姐我唔掂呀!我就會立即飛奔往他家中。」

「還有幾次他向我說再見,嚇壞了我。」

Leslie的抑鬱症,是physical的問題,不是心理問題,當時有人猜,是不是男朋友有問題,或電影不成功,都不是。」

「同leslie講抑鬱,他說什麼抑鬱,我又有錢,又咁多人錫我,我又咁開心,抑乜野鬱,佢唔認,唔肯食藥。有時食,有時唔食。」

「當時,他還在我家中看病,叫精神科醫生來我家睇病,因為當傳媒知道他患病時,已有很多記者及攝影機瞄準他的家,讓他動彈不得,惟有讓精神科醫生來到我家,替他看病,前後也差不多一年多。」

「佢好專業,佢拍戲係離身,我記得,屋企食飯,佢拍拍下戲走過來,說我很累,在酒樓裡,找了四張椅,就瞓著左,佢可以抽離,拍戲不影響他。」

「他很有錢,他與他partner感情好好,對傳媒很多報道,一笑置之。」

「我行我素,他知道自己的價值,他看得透,因為佢捱過。」

200341,張國榮離去後,張綠萍無哂心機做野,五月退休。

Leslie永遠在我心中,我每一朝都同佢傾計。」

「初時,很不能接受,佢又靚又有天份,做乜野整走佢。」

「而家放開……好多野整定。」

「可能命數如此,有個好出名的玄學家,Leslie廿幾歲時,攞左佢的時辰八字批命,玄學家寫到他去世那年,然後沒有寫下去,說容後再談』。


十年了,20133月底,香港管弦樂團會有一個音樂會,向Leslie致敬。(詳情未定)

***   ***   ***

節目錄音:香港電台《七百萬人的先鋒--張綠萍》,有關張國榮的一段,在第三節 13:45 至節目完結前斷續談到。

***   ***   ***

第二節開始,張綠萍談消費者委員會始創時,也值得一談。 

當時是六七暴動後,左派暴徒失民心,大家都知道,港英政府承著餘威,也深明自己管治認受性不足,做了一系列「實事」,包括地區的民政事務署、設立廉政公署、搞「香港節」等,目的在加強官民溝通,強化管治,確立認受性。 

張綠萍提到,消費者委員會亦屬其中一環。 

「當時政府希望普羅市民知道,政府是關心他們的,由於全香港、全世界的人都消費,但是香港人不知道自己是消費者,很多時候給人佔了便宜也不知道,不懂如何保障自己,不曉得自己有何權利和義務。政府看到外國設立這些機構後大受市民歡迎,於是便設立消費者委員會試試。」

回想起來,確如是。有什麼比「關心你的消費權益」更窩心?為你的日常用品做產品測試、為你的健康安全著想,這些「民生工程」正是「民心工程」。


不過,很多現時看來很平常的事,當時政府其實不想去得太盡。

張綠萍:「可是,我第一天上班便收到指令,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,第一是不准產品試驗,第二是不可創立任何雜誌和刊物。原來政府恐怕消委會被控告,於是我便前去求見政府人員,說我很榮幸能夠從政務官轉到消委會工作,但如果消委會只是花瓶,並非真心為市民服務,只是故作關心市民,倒不如把我調回政府吧!」

「工商界甚至敵視我們……不法商人則很憎恨我們,甚至曾經恐嚇我,叫我不要說太多話。」

Monday, October 29, 2012

爆料錄音觀微



區家麟|絢麗荒涼    (本文26/10/2012 刊於《信報》)

傳媒機構的董事會會議錄音,「絕密流出」,甚為罕見;香港數碼廣播電台的義播集會上,披露了主要為20115月籌備階段,鄭大班意圖聘請名嘴李慧玲加盟時的董事會討論細節,雖然時間上不似是壓垮DBC的最後一根稻草,但直率的表態,是一扇讓我們窺探權力運作的窗口。

大孖沙的意態,傳媒朋友也許似曾相識;言談裡有意無意漏出的忌諱、留白和避重就輕,不只是傳媒界的潛規則,正是香港時代的寫照,在中環、灣仔、添美道每張會議桌上聲聲入耳。

「中聯辦好反感」大孖沙談到「李慧玲…是好惹火,你同我講過後,我地同彭……,中聯辦好反感。」一個惹火人物,傳媒大孖沙擔心什麼?聽眾感受?還是怕惹官非?有否足夠理性討論?不,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,常常是「中聯辦的感受」。

最近不少報章專欄、博客、時事節目訪問裡,以哈里波特的「佛地魔」比喻共產黨;聽到錄音裡,那個「彭──」說到口邊,硬生生吞回肚裡一刻,很難迴避 「佛地魔」的聯想。哈里波特故事裡,每個人都害怕法力無邊的「佛地魔」,他的名字無人敢說出口,‘He-Who-Must-Not-Be-Named’

中聯辦有沒有干預?也許它真的不需要出手,只要安坐西環,拈花微笑,自有人急其所急、找上門求神問卜。每人心裡都有一個佛地魔,佛地魔就笑了。

「我哋唔想參與政治」大孖沙又說,賺錢當然同意,但「我們不想參與政治,或者捲入漩渦」。富商與高官飲茶吹水坐遊艇租賃新屋,叫「友誼」不叫「政治」;生意有可能得罪權貴時,就說「不想參與政治」。政府高官面對反對聲音時,常誣陷批評者「高度政治化」,如國民教育爭議,高官把「教育歸教育」掛在口邊,暗批反對者「政治化」,卻不顧政治灌輸與偏頗教材正是將教育作為政治手段的始作俑者。

「政治」兩字本無貶義,否則中共領導核心也不會叫中央政治局。香港當權者卻愛污衊「政治」二字,扭曲字義︰支持政府、巴結權貴與「政治」無關、批評政府則是「政治化」,十惡不赦。商家們樂得有如此方便的藉口,繞過可能得罪權貴的地雷陣。

「我哋剩係睇返香港」大孖沙前文後理,是井水河水互不相干,暗示少評內地時局,只「睇返香港」,正是活脫脫的「去中國化」。

國民教育叫人認識祖國,主流媒體醒目,為免麻煩,趨吉避凶,又以省錢為名,主攻本地新聞,祖國異象,不合比例地少。受眾難以察覺傳媒的「去中國化」,因為內地新聞仍有,只是因為不主動採訪,資訊來源慢慢轉向倚賴官方訊息,庶民印象中的執政集團,自能越來越無私、進步、團結。

「今日個個都講艾未未,你唔講唔得,咁講完咪算囉。」遇上敏感新聞怎麼辦?大班為安撫股東,也道出了很多傳媒為應付壓力又要維持公信力的策略:人有我有,不爭先。

很多敏感話題,如李旺陽或艾未未,他們的遭遇可算一葉知秋,直搗大國痛處、「體制」荒唐之本,具公信力的傳媒不能詐作不見,怎麼辦?其他傳媒都在談論時,不能不講,但不須爭先去講,也毋須深入、持久地講,「講完咪算」,篇幅細小,人有我有即可。

「你亦知道點解我唔賣得(股分)畀你…」正常商業行為,股東不和,可以賣掉股分退出,大孖沙解釋寧願全蝕都不願賣股份是「你知點解」

「你知點解格!」是一個萬能key,這句說話沒有內容,但好使好用,說者暗示有不可抗力、不言而喻的暗黑勢力;聽者若反駁反問,會顯得自己入世未深兼無知天真。配合有權勢者不斷營造的「老大哥盯著你」氛圍,「你知點解格」竟然成為做事或不做事的理由,甚至問一句「點解」都顯得不識時務。這時候,我們需要識破「國王新衣」的純真心境,認真地反問:「我真係唔知點解喎。」

「中聯辦好反感」、「你知點解格」,乃很多機構高層的潮語,大家可以隨時活學活用,再迅速演化至一顰一笑大家心照。政府行政,常常遇到一些莫名其妙的變化,例如三個免費電視牌照臨門一腳遲遲不發,阻礙競爭,逆民意也逆世界潮流,但政府噤聲不敢發一言,遇到這些情況,請你不要驚、不要亂,你知點解格。

相關文章:

Saturday, October 27, 2012

救龍尾 不要再讓香港多一個遺憾



(本文26/10/2012刊於《香港經濟日報》)

大嶼山曾經有一個地方叫「陰澳」,但為了迎合迪士尼出售的歡欣與夢幻,「陰澳」改名成為「欣澳」;陰澳曾經有香港唯一的木塘,但當年為了填海建新機場新公路,木塘業被犧牲,還殺掉了一個自然與人和諧共融的人文景觀。

木塘是甚麼?木材要放海水浸泡,較防腐耐用。木塘貯木,一堆堆圓木堆叠於海水中,再以巨木浮橋串連。平日清靜無事,訪客踏著浮木陣,如「輕功水上飛」漫步海面,可以垂釣,亦可靜坐觀海;閑坐浮排上,聽輕濤撫木,載浮載沉,與大海特別親近。

這種人文景觀很特別嗎?人言人殊。九十年代初,保育風氣未盛,玫瑰園基建發展至上,保護木塘的聲音微弱,浮木陣無聲無息消失了。近日路過陰澳,只見海灣空虛,舊村凋零,木材已去,只剩數十根朽木仍插在海心;浮橋只剩下一小段,如無人認領的屍骸。

這些年來,香港很多小風景,一點一滴被抹去。最新的高危地,是大埔龍尾灘。

總理溫家寶去年才批評過,城市建設應吸取「拆了真的、建了假的」之教訓,不要追求政績工程、拆真造假。豈料特區政府堅持犧牲一個有生態價值的泥灘,建人造沙灘。

人造沙灘所在之龍尾,水質未適宜游泳,位處吐露港內海中的內灣,污染物不易散去,規劃時亦深明沙粒難固定,要興建龐大堤圍防止細沙漂走。最荒謬之處,正是要以人造沙灘促進本土旅遊之說。

發展商早已囤地規劃在附近興建水療度假酒店,我們受了甚麼旅遊觀念感染,深信複製泰國式陽光海灘水療按摩情調,才是自己後花園的未來?

龍尾灘事件至今,有一個能照顧各方利益的解決方案擺在眼前。龍尾灘之生態多樣性,已全港知名,它就在汀角路邊,交通便利,已成為本土生態遊的亮點。沙灘,香港多的是,亦只能於夏天吸引泳客;龍尾泥灘,讓大家尋覓海馬、海星、水母,四季皆可。論「經濟潛力」、「吸引人流」,泥灘不遜一個水質污染的人造沙灘;保留龍尾原貌,附近居民與地產商利益不會受損。

再者,汀角路至新娘潭道新界東北一帶,滿是香港勝景。大美篤與船灣淡水湖水壩,適合親子家庭樂;鄰近的地質公園馬屎洲特別地帶,有連島沙洲與香港第二古老的岩石,一直少人問津,連繫三門仔漁村,組織魚排遊,也是本土特色;走遠一點,吐露港海口有塔門,又有赤洲與黃竹角咀,可觀賞地質公園的頑石,只因交通配套不便而遊人較少;愛遠足的,有八仙嶺、新娘潭、荔枝窩。龍尾一帶得天獨厚,何須拆真建假,錯以為人造沙灘才吸引?加上快建成的慈山寺據說有全宇宙第二高的超巨型觀音像,龐然巨物從沙田遠望也看得到,又何須擔心沒有遊人?

政府堅持建人造沙灘,倒三億落海,再提出「汀角+」來「遷移海洋生物」,自欺欺人,倒不如考慮全盤保育龍尾及附近海岸,建簡樸的生態步道與遊客中心;大量餘錢,可用以改善吐露港山水美景的交通配套、訓練專業導賞員;龍尾一帶,成為本土郊遊的核心地帶,村民不須捨本逐末,把自己裝扮成公式化的沙灘水療,仍能得到經濟利益。

為了「發展」、為了「促進消費」,香港已犧牲很多,請不要再多一個陰澳,不要讓香港再多一個遺憾。


Friday, October 26, 2012

耳語(3): 龍尾.海星.汀角+


今天的耳語,大家都應該聽到,高官們在記者會宣布,龍尾人工沙灘照起,毀掉生態價值高的泥灘,記者會壁版背景卻大大隻字寫住「汀角海岸生態保育計劃」。虛偽由細節做起。

耳語3.1
高官A解釋:新界東北120萬居民沒有泳灘。

大埔沒有沙灘,但有紅樹林;港島南區有很多沙灘,但居民沒機會享用紅樹林。那麼,我們應該在港島南區設置人工紅樹林?

每塊土地都有她的自然景觀,你搞佢做乜,以前要搞,因為要生存、要建水庫,而家搞佢,係因為要享樂!享樂有很多方式,可以踏單車、遊船河、遊漁村、行泥灘、遠足登高…

還有,我喜歡行山,但我住的地區沒有山,政府是否要愚公移山,人工造一個山,方便一下市民?


耳語3.2
高官B:人工沙灘議題在大埔區議會討論了七十次,無人反對。

Sorry,龍尾灘不是大埔區的財產,正如淺水灣不是南區居民擁有,尖東海旁也不屬於油尖旺區議會。


耳語3.3
高官C:把龍尾的生物物種遷往汀角東,那邊地方更大。

龍尾的管海馬回應:「我鍾意住汀角東的話,一早自己游過去啦,使你逼遷?」

汀角東的海星:「唔係話下,我一家人住得好好地,你搬五千隻海星過來?要我住劏房?我去邊度搵食?我同果班海星唔係好熟喎。」

龍尾魚蝦蟹保衛家園大聯盟:「你破壞了龍尾生態,搬我們去汀角東,又破壞了汀角東的生態平衡,堅決不遷不拆!你班人的腦係生喺邊?」


耳語3.4
高官D:我們的保育大計又名「汀角+」

「汀角+」?令人想起西九文化區的「M+」,甚麼是「M+」,即是Museum+,甚麼是「Museum+」?

迷糊的語言,反映迷糊的腦袋。沒有具體內容,只好+++,+乜野?拿著新聞稿,空泛到讀不出口。


(還是小市民有智慧)
大埔某居民:「我是泳客,我不要沙灘,不如給我暖水泳池更實際。」
(大埔寶湖快有一個,與其倒幾億落海,不如起多一兩個。)

北京中南海居民溫家寶也說過:「城市建設應汲取拆了真的、建了假的教訓」
(當然,他的話,大家一向聽完就算。)

較早時的耳語:
耳語(1):阿媽、造假及其他
親近海洋有很多方式,為何一定要沙灘水療度假村?

Wednesday, October 24, 2012

路過陰澳木塘



是日,從東涌踏單車到迪欣湖,沿著海邊堤岸走,右邊是機鐵快車,左邊是深藍大海;無人小路,只見釣魚郎三兩。

途中,經過陰澳木塘。

那個曾叫做「木塘」的地方,而今只剩數十巨木,插在海中。

網上有人問:木塘是什麼?那幾碌木搞邊科?


現時的「欣澳站」,本應稱「陰澳」,迪迪尼覺得,陰陰聲,好難聽,他們就是要售賣快樂,要求改「欣澳」,就改了。也難怪,唔通「迪欣湖」叫「迪陰湖」咩。

再回到從前,在未有新機場、未有新公路前,大嶼山北是香港蠻荒,無車無路,但陰澳是一小小的內海,有一木塘。

把木材放在海水浸泡,能防腐防蟲;木塘是傳統行業,陰澳木塘,香港只此一處。


當年,木塘是一個奇特的地方,海裡堆積五、六層木材,以互相綑縛著的浮木連上。人們踏著浮木,跑出大海,在木材堆上垂釣。人們在浮木上奔跑嬉戲,人們在載浮載沉的水邊靜思;在浮木上看海,你會聽到水波鑽進巨木蛀洞裡的迴聲,人坐在浪花上,與大海很親近。

今天,陰澳的小村已死,只剩暗裡突然發狂跑出來的三頭狗,想要我的命。

木塘,則只剩下短短的一段浮木,留下那些年的時光。

豎在海裡的巨木,本是樑柱,用以固定浮木。木塘荒廢多年後,木柱被海浪沖蝕,亦快將一一倒下。



那時,是九十年代初,港英政府要發展東涌與新機場,陰澳木塘的短期租約被中止,營運面積被削,行業式微。

那時,有三兩議員曾經呼籲要保留木塘行業,留住這道獨特的人文風景。

那時,大家沒有什麼保育意識,木塘很奇幻,但似乎沒有什麼大不了。新機場是要的、東涌新市鎮也是要的、北大嶼山公路當然也要。陰澳木塘就無聲無息犧牲掉,很可惜,但算把啦,沒有什麼是不朽的。

香港那些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小風景,二十年來,一點一滴消逝。

擁有時,不懂珍惜;消失後,只能回味。而有更多人,卻從未見過。


發展,發展,港珠澳大橋香港落腳點附近的巨型工地

(可惜當年沒有拍照,網上找到九十年代初的陰澳木塘相片,只有這裡,但規模已遠遜我所見。)

Friday, October 19, 2012

自閹保平安



區家麟|絢麗荒涼    (本文19/10/2012 刊於《信報》)

 
回歸以來,有識之士常為香港的「定位」頭痛,綜觀近年發展,香港定位清晰,叫「自閹之都」。每人心裡都有一把刀,自宮於無形,並詭異地發展成一門搵到食的產業。

香港童軍到台灣交流,《香港童軍月刊》刊出合照,台灣童軍胸前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徽號,竟被電腦改圖模糊處理。中華民國旗在香港不算敏感,展示不犯法,而且這是政治及歷史事實,海峽兩岸就是有兩個政府,他們不亮出台灣國旗,今天應該很高興,你忌諱什麼?但偏偏有人自命政治正確,懂揣摩上意,自作聰明,在無人施加壓力下,如此小事,也自我審查。一葉知秋,滿心歡喜地自閹,正是香港的時代精神。

想起中學時,男校男生之間的「閹割」欺凌文化。中學校呔,背後有一小圈,既能套住校呔,結領帶時較整齊,圈子亦有製造商標籤。男生互相欺凌,常施以突襲,一手撕掉標籤,是為「閹割」。有些男生,誓保「尊嚴」,千方百計保護自己,遇襲時不肯就範,以「清白之身」自居,這些男生,會被譏為守身如玉懶清高。

另一種人,對領帶上的標籤沒有感覺,不會為這小東西堅持什麼,但被人搞,始終感到受辱,為免日後麻煩,被糾纏不休,會宣布「自閹」,眾目睽睽下自己動手了斷,自我感覺良好。

最後一種同學,當然是「閹割者」,他們視閹人為己任,四出找尋機會,練成鬼影擒拿手,以迅雷之態,奪取新同學領帶突出之物。無人天生是閹割者,他們初入學時也曾嘗試保護自己的領土完整,但被淨身以後,他們性情大異,華麗變身,熱切投入閹割一族,享受箇中樂趣,並發展出一套堂皇理論,恥笑那些苦苦掙扎的人。

領帶欺凌,確是無聊遊戲,只屬意氣之爭;但今天香港社會的自閹風氣,犧牲的小小標籤,是我們的根本:自由、法治、權力的制衡。

立法會議員職責在監察政府與審議法例,畸型香港,議員權力本來已遭閹割,但本屆議員,竟自動要求於議事規則加入條款,自設限制,議員「只可就某議程項目動議一項議案」。若這議會由平等公正的全民選舉產生,議員自限權力,對與錯最終由選民以選票表態;而今以扭曲選舉制度奪權的一群尊貴議員,為求「效率」,引刀自殘,寫下議會歷史上血淋淋的醜惡一頁。

自閹之城,實至名歸,最近尚有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之「廉政公署障礙論」,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之「特區法官犯錯論」。法治、廉政,是香港中流砥柱,高官放言質疑,客觀效果,就是施加壓力,暗示叫你們「識做」。立法、司法、傳媒,本應制衡政府權力,現在紛紛投誠。其中梁愛詩最赤裸,明言如果法官知道中央同特區關係企喺邊,就不會犯錯。

香港人以「醒目」自居,「企喺邊」早已洞悉。警員見「六四T」會失去常性、會「黑影卡手」、副總理訪大學獲「龍椅」侍候、國慶升旗禮穿黑衣者沉默抗議也被無理抬走,大家都懂得站在主子一方,想主子所想、急主子所急。

國民教育爭議後,更多黨國不分、歌功頌德的偏頗教材遭揭發,暴露了焦點不單在《教學指引》中,而是各大出版社早已「識做」,自編灌輸教材;教育局早與紅色教育集團暗通款曲,輸送公帑,壯大主子的同路人。

阿諛奉承,無疑是古今中外職場官場生存之道,但外國的民主開放社會,主子會更替,自損奉迎,犧牲大、收益不確定;香港與內地,沒有政黨輪替,主子只得一個,放下尊嚴,拋棄理念,自閹保平安,引刀成一快,成本效益較高。

演化論告訴我們,生物圈裡能生存繁衍的生物,無所謂「好壞美醜」,只視乎它是否適應環境,適者,自然被環境選擇,好好活下去。香港一地,大家可留意政府高官、傳媒高層,或小小一份童軍刊物的主編,什麼類型的人活得好?

慶幸反國民教育一役,我們清楚看到,每個個體都是「環境」的一部分,事物演變規律難改,但每個人可以參與塑造新環境,希望陰損之事,能止於一時;自閹速度,略為減慢。

秘魯利馬 Larco Museum 藏品
原住民雕塑
相關文章:

Wednesday, October 17, 2012

國民黨國民教育1949



這些都是中大博群書節裡出現的奇書,是小思上星期送來「漂」的。(相關文章:小思夜話)

 明天 (18/10 星期四) 最後一天「清貨搶書」,應早已被漂書漂走了。

上世紀四十年代末,國民黨治下,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書局等出版的中國語文小學教材,對象為「南洋華僑」。

還好,止於「敬禮」

都是復刻袖珍版,出版日期為1947-1949年。


「國民教育」為題的,每本大概佔一頁至兩、三頁。


教人愛國旗,也教人愛其他國家的國旗。


中國版圖,蒙古尚在。


每個政權,都想四海歸順,獲海內外人民支持。

關鍵在,你有沒有足夠的道德力量與事實根據,令人心悅誠服,真心擁戴。

相關文章:小思夜話

Tuesday, October 16, 2012

小思夜話




中大博群書節,小思夜話談讀書,邵逸夫堂舞台,原來可以咁玩。

沈校長說過:大學應是浪漫的。這夜,他看到舞台此景,補充了一句:大學應是有氣質的。

二百人圍坐,黑暗角落,燈光聚焦,小思回到中大,大家一起談書與書緣。在座的,肯定都是愛書人。
小思說:我回來了

博群書節,漂書、捐書、贈書。小思說,書是天下公器,書不用會死。她把自己一生藏書四萬冊捐給中大,知道攬住到死不會有用,那天,搬運公司一個早上,把她家所有書搬走,她才明白阿媽嫁女之淒涼。

如何分辨好書壞書,小思認為,世上沒有壞書,只要你識睇,你總會在一本書裡,找到有啟發的段落,總會學到一些什麼東西。

不愛讀書的人會說,很忙,無時間讀書;愛讀書的人,也發覺家中滿是書,太多書要讀,不知從何讀起,同樣不夠時間讀書。

小思說,永遠帶一本書在身,或少打一個電話,每天無論如何抽半小時,在家中、或坐地鐵時,拿書出來,讀一讀。


她隨即在口袋裡拿出迷你版《論語》,隨便抽一段就讀。小思說,年輕時讀,年長時讀,心境不同,認識不同,同一本書就讀到不同內容、引發不同思考。小思說,每天半小時,隨便讀幾頁都好;有同學回應,他採取這個策略,每天翻書讀一讀,碰到好書,就會讀得很快。

有同學分享,入讀大學後,覺得自己老了(!),寫作的熱情減退。小思說,有任何感覺,快寫下來,哪管是三、四句,十年後,你重看,會驚嘆:嘩,好精警!

小思說,要用傳教一樣的熱情,叫人閱讀。有同學叫小思推薦一本書,她說,每個人啱睇的書都不同,書要自己找。

***   ***   ***

夜話開場時,小珊朗讀了唐君毅老師《人生之體驗》中的《說寧靜》與《說孤獨》。忽然明白了,為何在電腦上讀書,始終像欠了一些什麼。

捧著書,就是有種不會寂寞的孤獨、生活於所有時代的感覺。

《說孤獨》

在群眾中,你生活於當時的時代,在孤獨中,你生活於所有的時代。

孤獨的一個人,在一個人與莫有之間,蘊藏著無限。

在群眾中,你不能認識世界的無限,因為你只注意別人如何認識世界,你只覺他人的世界在你之外,你的世界,被限制了。

在孤獨中,你開始面對著蒼茫的宇宙。

所見所聞所思的一切,在你孤獨的時候,表現為你心靈的圖畫。

畫軸的展開,依著你心靈內部的天樞。

心靈的光輝,自天樞縱橫四射,運行浸潤於無窮的畫境。

你的孤獨永遠不會使你寂寞。
 

相關文章:

博群書節到尾聲,本星期四有特別節目:

各位中大人:
為期十天的中大博群書節,將於10月18日(星期四)結束。我們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。在書節最後一天(10月18日),我們將作出以下特別安排:

(1) 現時的漂書活動將會結束。當日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,同學和教職員可以繼續用自己尚未用完的五本限額,像書節第一天那樣自由選書。
(2) 當日下午五點開始,我們將為書節清倉,大家可以從剩下來的書中,再憑中大證自由挑選,以五本為限,直到晚上七點

(3) 當日下午七點到九點,我們將為書節舉辦告別式活動「書緣」。我們誠意邀請大家來和我們一起,在美好氛圍中,分享彼此的淘書讀書心得或大學理想和人生體會,為書節劃上美好句號。
中大博群大講堂委員會 謹啟




Monday, October 15, 2012

你贊成所以我反對


區家麟|絢麗荒涼    (本文12/10/2012 刊於《信報》)

新政府上場百日以來,反對聲、咒罵聲,聲聲入耳;反對你反對、咒罵你咒罵,也在耳窩裡激蕩。批評政府的,不一定對;批評你批評的,也很多時是笑話。

新政府無疑愛玩弄文字,輕蔑民意亦後知後覺。然而,高牆不會每事皆錯,因為坐擁權勢與金錢、有龐大行政網絡,令高牆有資源做些好事;他們自知民望低下,管治欠缺認受性,更會積極做好事實事,以民生工程作民心工程。另一方的雞蛋,也不會凡事皆對,受壓逼的弱勢,容易火遮眼,意氣用事;自詡有謀略有遠見的雞蛋,更暗地推崇以謊言回應謊言,以民粹反制民粹。

對比高牆,雞蛋弱項之一在訊息不對稱。以南丫島撞船為例,特首梁振英第一時間趕赴現場,肯定早已獲得通報,掌握情況,得悉死傷慘重,只是各種原因未即時確認公布;傳媒雖然目睹死傷枕藉,但短時間內未能綜觀全局,只能報道百多人墮海,救起了多少多少人。心水清者或許會想到,欣賞煙花親子樂,很多人不諳泳術,黑夜急沉船,必是慘禍;但網民評論家憑直觀,未悉真實情況前,立即認定又是梁振英做騷時份,於是即行開炮狂轟。事後孔明,這些批判在公眾眼中,失分甚多。

上文《即食評論》談過,現今基本資訊易得、目不暇給,「觀點」更有價值;新聞周期快,論題瞬即淡化,大眾等不及報章評論,「即食評論」遂有市場,網絡眾聲設定了議題,反過來影響主流媒體取材,影響力不容忽視。這裡的「即食評論」,泛指討論區與「名人」面書留言、博客與新興網絡新聞媒體的即時關注等。

「即食評論」品種多,但生態類近,論者多習慣隨想隨發布評論,部分人憑直觀,不加修飾,有時訊息還未全面,背景資料未完全查證,就瞬即發布廣傳。

「即食評論」以批判為主,屬正常事。問責高官大多近親繁殖,無市民授權,掌控權錢,做好事屬應份,庶民可以偶然給一個讚,但毋須歌功頌德。問題是,批評要有事實根據,分清是非曲直。

網民都深明,種種網絡輿論,最受關注者,多是即時快速反應,題材搞笑啜核,令人意想不到,甚至用戲劇性手法突出荒謬點,把焦點簡化至一幅圖、一句說話,這種方式容易賺取掌聲或點擊率;漸漸發現,標奇立異也是吸引眼球的好方式,專唱反調,人家贊成他偏反對,人人在反對他就贊成;你說東,他說西;你要說服他,他未聽就要反駁你。

人的反叛,可能屬本能一部分,有時沒道理可言。有沒有發現,年齡相近、一同成長的兄弟姊妹,性格差異可以很大?孿生子的研究能排除基因差異,Matt RidleyNature Via Nurture一書中,總括一些孿生子性格研究,有意外發現:基因相同的同卵孿生子,一同生活成長的,比分隔兩地的,性格差異更大。從演化論角度猜想,有動力把自己塑造成與別不同的人,能探索更大的生存空間,可能對繁衍有好處,演化成人性的一部分。

網絡生態類同,一些批判、偏激、暴烈、與別不同的言論,常惹人圍觀廣傳。建制派批判反對者「為反對而反對」;親政府者,也常「為反對反對而反對」,理據薄弱,屢見不鮮,如國民教育爭議中,很多人說「中國人就要國民教育啦,你哋嘈乜啫?」他們不討論具體教什麼,總之反對別人反對;一方說「洗腦」,另一方就說「你都係洗腦啦」,而不具體分析教材內容與科目設計宗旨。

往日解決問題,可以回歸事實,「理性分析」,現在無論正反雙方,都有人認為「理性」是唱高調,反正大家都搞煽動玩語言偽術收買人心,我們也不甘後人,不能落後形勢。

內地著名財經記者胡舒立說過,「事實」是記者保護自己的最佳防衛。內地媒介環境險惡,動輒得咎,每一絲自由都得來不易,她甚至主張不用「搶眼球」的語言,避免焦點轉移,論點激化。網絡空間不如傳統媒體有嚴格守則,而且人多聲雜,為了爭取注意,用破格鮮活字詞有時是必要之惡;但網絡新天地,既為庶民提供發聲園地,並有望打破傳統媒體的訊息壟斷,西環之手又未能有效控制,大家應愛惜珍重,盡量基於事實、講理性,逐步建立公信力。

可幸的是,近來香港一些有水準的網絡新聞媒體冒起,既有合時評論,亦能掀動議題,影響力漸增。反國民教育運動,亦展示了理性討論,不卑不亢的公民社會氣質;網絡力量能夠自我組織,有機繁衍,儘管眾聲喧嘩,仍然能夠堅守核心訴求,進退有度。願互勉之。

相關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