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August 1, 2014

複製主場,談何容易


區家麟|絢麗荒涼    (1/8/2014刊於《信報》)

高牆裡鑽洞,水泥地種花   Photo: Joey Kwok Photography


網絡媒體《主場新聞》從冒起到猝逝,創辦人蔡東豪一直掛在口邊有兩個概念︰新聞策展 (news curation) 及即時評論 (breaking views)。「主場」熄燈後,身邊不少人頓感失落,才發現,類似功能的平台,能信賴的,香港原來只此一家。

筆者是《主場新聞》活躍博客,亦是其網站常客。觀「主場」運作,無疑把「新聞策展人」的概念發揮得淋漓盡致。網絡時代,我們處身資訊洪流,狂濤沖擦,渾水過後,常覺茫然而一無所得。一如英倫才子De Botton所言︰傳媒所描繪的世界,雜亂無章、細碎零散,大部分受眾難掌握要旨,越多資訊,越無力關注,繼而覺得混淆煩厭。早有傳媒學者指出,新聞編輯的工作,不再是以往負責「篩選」的把關人 (gatekeeper),選擇之餘更要令事情清晰通透 (sense-maker)  

所謂新聞策展人 (news curator),如同博物館策展人一樣,每家博物館,藏品千千萬萬,真正拿出來展覽的,只佔極少部分。策展人工作,要選擇主題,關顧時勢,嚴選相關藏品,再用精巧包裝,圖文介紹,剖釋內涵,展示講解。

策展之餘,當然要顧及網絡世界新規律。互聯網資訊紛紜,「分眾」越來越細,即是說,每個人都沉醉於自己感興趣的範疇,或娛樂、或電影、或球賽等,剩下來時刻關心新聞時事的人,多屬「新聞上癮人」(news junkies) 一類,他們要求高,要快要準,早年出現的「即時新聞」,已不能滿足他們;「即時觀點」與「即時評論」,遂生機蓬勃,大家需要談資,需要清晰脈絡以觀世情,甚至隨時加入自己意見發文討論。

「即時評論」有其危險之處,太過「即時」,資訊未齊全未核實就發文評論,容易出事,影響公信力。「主場新聞」快狠準,比起其他類似網絡媒體,三方面算是平衡較佳,主場擺明有立場,拒絕偽中立,狠得來,評論與事實分得開,相對有理有節,是網絡媒體的異數。

主流媒體記者,初時常批評「主場」抄襲其文章,後來主場「抄」之篇幅減少,只引重點,另附原文連結,算是稍息眾怒。然而,這樣「策展」或「挪用」,有時功夫甚深。

心水清者很容易發現,主場新聞文章上載時間講究,熱門話題即時發文,把握時效性,軟性新聞在「軟性時間」出動,恰到好處。配圖精美有心思亦有幽默感,也是一絕。一如學者Manuel Castells謂︰「一個影像配以簡單訊息,就是最有力的訊息,最簡潔的政治訊息就是人的面相。」

一張圖、幾句文字、政客的嘴臉,就是最直接簡單的訊息。網絡世界,圖像先聲奪人,「主場」難得的,正是圖文並茂,各有精采,各取所需。

即時新聞及評論能「吸睛」,博客文章則能留客。新聞有熱話時,讀者會追看發展,順道留意博客評論;新聞淡季,博客文章能繼續吸引點擊。主場新聞獨特之處,也在其龐大的博客群。

這些都不算甚麼石破天驚的新理論,把抽象概念變成一個有影響力的實體,主場新聞能做到,其中主要原因,正是主場博客徐緣所形容,創辦人蔡東豪有「磁石」效應,吸引到一批願意賣命的優秀員工,又發掘了大批有潛質的寫手,繼而開創多個「內容版塊」,如藝術、體育、自然科學、綠色、性小眾等;兩年下來,匯聚了一批有品味又具鑑賞力的新聞策展人,成就了一個開放、自由的園地。

一個個人、一個博客,勢孤力弱;主場匯合新聞精英與博客群,這種mix很難得,也不容易複製。「主場」為博客找到讀者,也為讀者找到他們需要的資訊,發掘興趣,甚至促成很多愛好文字的人,一同筆耕,集思廣益,重新把握文字的力量。

樹倒,人還在;主場不死,一定會有人,提著風燈,繼續走下去。

相關文章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