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August 14, 2014

一個主場博客的自述


(本文原刊於香港電台《傳媒透視》,此文有更新補充)


《主場新聞》二周年紙版特刊拿到手。原來頗厚、頗重,「紙版」主場新聞,本來是要向主場講聲「兩歲生日快樂」。有蔡東豪長篇訪問,重頭講一次《主場》理念;還特意請了一眾博客,拍攝「型」照,做訪問,並輯錄主場經典文章。


這只是個多月前的事。《主場》認真準備,迎接兩周年。

世事就係如此,當日又點會諗到,我呢世人影得最型的一張相,冇得出街。結果只能少量印刷,給大家聊作紀念。


負責特刊的記者問︰你在主場的文章,最深刻是那一篇?我不懂答,因為,整個過程、整個經歷,有很多深刻的地方。

兩年多前,蔡東豪透過朋友找我,謂《主場新聞》快開張,說想 ‘lap’ 我的博客文章(我其實有點忘了,他可能是說「偷你的文」、「搶你的文」等字眼),我 lur 飯應。

好久以前,我當記者時,最怕做財經新聞,那時電視台分工不細,常會失驚無神叫你去訪問財經演員。為免搭唔到嗲,我每天買《信報》旁身,必讀的專欄就是蔡東豪的分析。

Tony 出聲話要我的文,非常榮幸。只是,想不到,以後的日子,《主場》就算猝死後,仍在我心裡佔一個如此重要的位置。

《主場新聞》殞滅,到今天,我仍然不知道網上哪裡去找一個一站式新聞網站,可以滿足我的需要,「後主場症候群」未癒,鼠標在不同網站游移卻找不到方向;眾多網站希望借勢冒起,擺明車馬要佔領《主場新聞》的真空,談何容易。

本文從博客角度,總結在這種新媒體之寫作經驗。

一直以來,筆者常遇到朋友兩個問題︰你和《主場新聞》的合作模式是怎樣的?為何無錢你都願意寫?

合作模式很簡單,筆者在網誌發表了文章,《主場新聞》認為合適的話,就會原文轉載,過程中甚少溝通,亦不涉及任何金錢交易或實質利益。博客同意《主場》轉載,作者保留版權。

不少作家認為,首肯別人無償「抄襲」自己的文章,貶損文字的價值。然而,對很多博客來說,文字不是賺錢手段,而是溝通的媒介、發聲的平台;寫作是自娛,是興趣,是一種生活方式。

概括而言,寫博客文章,與報紙專欄評論,同是筆耕,卻有很大差別。寫網誌,不是工作,其實是娛樂;為報章定期撰文,有承諾則有責任,有責任就有壓力。寫網誌的吸引力,在於限制少,較自由︰

**沒有死線限制
報章專欄有交稿死線,面對大限而腦筋麻痺,是很痛苦的事,事忙或外遊之時,心理壓力也大。自家博文,無人催迫你交稿,有靈感就寫,寫不下去就算,或放下、睡一覺再來,靈活自如,身心舒泰。

**沒有篇幅限制
文章長短,隨心所欲,任君選擇,心念一動,那怕只是寥寥數語,反而精妙動人;若要長篇論述,滔滔不絕,也悉隨尊便,不受報章字數限制,不用拖長縮短。

**沒有內容限制
報章專欄或評論,雖云多數不會規限你寫作內容,但顧及整體版面主題及觀感,政論版不能太多私人感情,文化版又未必適合硬橋硬馬論政,還是網誌限制少,任何題材,隨時就寫。

**沒有格式限制
寫網誌,你可以盡用網絡空間之靈巧,加插大量圖片,甚至只發圖集;或加插影片、連結,配合文字,盡視聽之娛;又可轉載文章,加點自家評論,或二次創作;甚至全用廣東話,或中英夾雜,或粗口爛舌,無人管你。報章專欄,彈性甚少,只能是一堆文字,最多加一幅圖。

然而,寫網誌的人畢竟仍少,也寫得不頻密,究其原因,大可歸為「三無」︰無時間、無讀者、無反應。

平民博客,默默耕耘,散兵游勇,得三數百點擊,讀者群少,未必有迴響,久而久之,難有動力密密寫。

《主場新聞》「策展」博客文章,帶來新氣象,令網誌的「自媒體」(self-media) 優勢能充分發揮,加添新動力︰

**主場協助推文製圖
文字人,多是資訊科技文盲,不太懂網絡玩法。主場新聞選擇文章後,會找尋適合配圖,或以文入圖,或撮寫選段,擇時推出。引文的撮寫摘錄,能捉到重點,捉住讀者心理。旁觀者只道是尋常,本人當過編輯,深明這些微小動作,都是不為外人道的甚深功夫。

**為博客找到讀者,為讀者找到文章
「主場新聞」短時間急速冒起,一些好文章及切合時弊的論述,點擊率瞬即以萬計,很多隱世博客,有機會接觸廣大讀者群,讀者也在網站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文字。《主場》短短的兩年生命中,於大專學生、專業人士、政界、傳媒界等特定階層,影響力尤大,這是個別博客難以開創凝聚的讀者群。

**主題版塊有機匯聚
「主場新聞」讀者群眾大,原因有多方面。他們的新聞選擇,取材角度及時效性,能吸引眼球,博客評論則能留住讀者。彷效美國原型《赫芬頓報》的主題分類,《主場新聞》陸續加添各種內容版塊或專題,如綠色、遠足、藝術、體育、性小眾、澳門等分類內容。這些專題或許不及時政新聞般點擊率高,但新的園地,多為其他類似網站所無,吸引到小眾匯聚,發揮協同效應,凝聚了一批忠誠的博客與讀者。

**博客群的虛擬真實
《主場新聞》定期舉行博客派對,網上名字,都變作真實的人;觀塘廠廈內,輕談淺酌間,談我城、談理想、談生活;一群陌生人,志不同,但道合。久而久之,形成一個獨特社群。幾十歲人,還找到可以信賴的新朋友新戰友,實屬意外收穫。

故此,本人作為主場博客,不收分文,並不覺得吃虧。有一個平台,幫你找到多十倍至百倍的讀者,這「主場」幫你上載文章,推文、製圖,背後需要人力物力,而主場新聞一路虧本;換句話說,主場每登一篇文章,是貼錢給作者,主場沒有欠博客甚麼。如果要同主場「算帳」,可待它有錢賺時才慢慢計數。

「主場新聞」因為政治原因倒下,但它是「新媒體」概念的成功實例,亦證實香港有土壤與空間,孕育一個有批判力、相對理性而質素高的一站式網上新聞及評論平台。新聞媒體本應擔起監督政府的「第四權」責任,隨著主流媒體慢慢陷落,正是「第五權」興起時,網絡技術,令往日零散的公民力量,能有效自我組織,不需倚賴主流媒體,重奪發聲與主導議題的權力。「主場新聞」展示了,網上的輿論力量影響縱深,並非虛擬;博客社群網上網下連結,成為一個恆常、真實的社群。

主場新聞溘然而逝,留下是寶貴經驗,不滅的指路明燈。主場消失,人還在。


相關文章︰
撇開私人感情,網上媒體當然有其隱憂,除了資源少、少自家新聞內容外,編輯團隊多未夠經驗,容易自損公信力。此兩文有談到︰

主場新聞相關文章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