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December 7, 2015

賺到盡之後


Photo: Zuckerberg fb

(本文刊於晴報專欄《風起幡動》,此文為加長版)

賺到盡,儼然商界最高道德、自由市場磐石;暫且不談自由市場的種種迷思與流弊,搵錢大晒,確能促進經濟數字的上升。

而今問題在,賺到盡,之後又如何?

臉書創辦人朱克伯格,於女兒出生日,宣布於有生之年,捐出臉書九成九股份,創辦慈善基金,目的乃為女兒與下一代人,促進平等,推動人類潛能。

縱使你有多討厭美帝的「專橫跋扈」,或者批評朱克伯格也為了避稅,美國慈善事業蓬勃,是不爭事實。他們的大富豪們,如畢菲特、蓋茨與朱克伯格,出盡力、賺到盡、瘋狂累積財富後,總算把大部分身家回饋世人。Philanthropy這字,在美國的學府,是一個課程、一個要研究的社會現象,如何把錢捐得好用得好,更是一門大學問。有一千億想做善事,如何用得有效益、避免好心做壞事、又避免窮人倚賴、防止有人中飽私囊,又能推動長遠改變,的確是一門嚴肅的學問。

放眼大部分我們熟悉的本地富豪,賺到盡,之後是,錢繼續搵錢,賺得更盡。

與很多實業家不同,我們社會的大富豪,多是靠地產炒賣,掘到第一桶金;用推土機夷平舊物,用冷氣商場麻醉世人,成功令置業小市民勞役大半生。靠炒賣發達而得的財富,時勢與運氣,佔很大部分,不見得有多高尚,也沒甚麼值得自豪。

回饋社會,不是隨便掛個名銜講「企業社會責任」就完事。累積財富,意義在如何用得其所,慷慨捐贈回饋,殘酷競爭勝利者,最終把一生財富回饋社會,善用金錢的力量,締造平等機會,才能令「賺到盡」有點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