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September 28, 2016

大龍鳯與老海鮮

網上圖片
 今時今日,記者會是一場騷,如橫洲風雲政府高官大龍鳯記者會,一問一答皆成為焦點,記者的問題,也往往直播出街,被評頭品足。記者行家謂,記者會上問問題,壓力很大,因為直播盛行,你老闆、你阿媽、全香港人,一齊緊盯熒幕,不容失禮。

對記者們問問題的表現,行內包括我等「老海鮮」都有微言,主要是問題不夠短小精悍、抓不緊重點、尤其是記者愛一次過問兩三條問題,容易給官員選擇性閃躲,答了等於無答,觀眾又不覺得官員在逃避;客觀效果,就是讓高官們又過一關,把記者會變成自己表演的舞台。

不少人說,這是全行的通病,記者人工低,工時長,留不住人才,所以在外跑腿採訪的,一般資歷很淺。

真的嗎?

前綫記者提問技巧,固然可以改善;經驗相對淺,也是常態;但資深記者全部都死光了嗎?當然不是。

記者行家告訴我,有些新聞機構的人手編配很特別,往日見過很多例子,明明是重要記者會,偏偏要派經驗淺或批判力弱的記者出席,難道他們不想思路清晰、熟悉議題、問題尖銳的記者發問嗎?

對,就是不想,就是怕得罪權貴,就是怕尖銳,就是怕政治不正確;得過且過和稀泥一番,大家高興。

再說,提問出自記者之口,但那些問題的角度、問多少題,往往是高層指定。資歷淺的記者有個「好處」,就是心裏無底,願意乖乖覆述主管要問的問題,問咗,任務完成;要他們果斷地追問有意義的問題?需要信心、勇氣、真材實料。

再者,通訊技術發達,現時差不多所有重要記者會,沒有直播都有即時訊號,新聞編採中高層,安坐辦公室,完全看得清聽得清一問一答。一些新記者說,主管們追魂急電或  whatsapp,即時叫記者補充問題,一字一句,指令非常清晰。通訊技術發達,可以反過來削弱記者的自主權;有前綫記者形容,自己有時像 mic-stand (擺放話筒的「咪架」),一邊覆述主管要問的問題,然後覆述官員的答案,像傀儡、像錄音機。

所以,請不要全怪幕前的記者,問題癥結,更大程度源自幕後的「老海鮮」。發佈會上問問答答,由大官到記者,背後都有人扯綫,都是一場大龍鳯。

***   ***   ***

(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《2047夜》,此為加長版)

相關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