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September 5, 2016

來到這一天

立場新聞圖片
選舉塵埃落定,新聞畫面,是初嘗勝利的淚痕,強作鎮定的哀愁、還有西環契弟的囂張。縱使投票率高,人數破紀錄,直選的35席中,香港人再次見識西環配票技巧純熟,應贏則贏,不浪費選票。民建聯工聯會加西環契弟幫,直選仍得十六席。

反過來看,後佔中兩年來,建制派儲足彈藥,反佔中、反拉布、反難民、反自決、反港獨,連連開火,卻不能爭取更多民意。

選舉結果還有一組數字,或許令很多人難以安枕,令強硬派弄權者暗地偷笑。

倡議港獨,或暗獨,或2047後才獨,或「自決」者,佔了顯著比例。熱血有鄭松泰(新西選票第三高)、青年新政有游蕙禎及梁頌恆當選;「自決派」(?)有朱凱廸、羅冠聰、劉小三個新臉孔高票當選。選舉期間,不同的調查亦告訴大家,年輕人中,四成有「離心」。

這是梁振英治港四年的最大成就,凝聚了民心的暗湧,化玉帛為干戈,鼓舞大家不能不站來。

回歸二十年了,回想起來,有這一天,其實順理成章,自然而然。梁振英的功勞,就是不停添加最後的稻草而已。

三十年前,聯合聲明將簽未簽之時,香港人無論如何,也不算愛祖國不算支持「統一大業」,有人建議獨立,有人建議界限街以南繼續由英國管治,有人建議主權換治權,有人建議買島遷城再造香港。

唯一能付諸實行的,乃用腳投票移民他鄉,那段日子,每年五萬人移民,淘空了一個城市的中產。

今天當權者說,一國兩制中,「一國」是前提;較為正確的理解,應為「兩制是香港人肯回歸一國的前提」。今天當權者說,「兩制」是多麼多麼的寬宏大量,不,那不是恩賜,那是當年回歸的前提,回歸的條件。

留下的人,既無選擇,也姑且信一次。回歸初年,中聯辦幾近隱形,解放軍師令不會檢閱警察,也沒有這麼多同鄉會,西環也未有培養契仔契女契弟。當年的中聯辦主任姜恩柱甚少公開講話,大家只記得他謙厚地說過︰香港是本難讀的書。

2003年,沙士疫情、負家產之苦、政府由葉劉淑儀帶隊硬推二十三條,激勵五十萬人上街,幕後治港隊伍強硬派冒起;及後,以釋法之名,修改基本法,無中生有「五部曲」,推遲普選行政長官。

然後,大國崛起了,人權自由法治,普天下的價值,唯我獨尊。大中華膠也不得不慨嘆,國已不國,無處可膠。

回歸二十年來,香港人由信任、等待、到忍耐、示威、曾經妥協、又變相公投,得到的回應,是拖延、欺騙、濫權、毀諾、玩弄法律,收買人心,雞犬升天;未死心者,嘗試佔路、衝擊、瞓街,一星期,一個月,七十九日,不為所動。

來到這一天,一切都嘗試過後,餘下來,只有失望、離心、決裂、寄望大變革。

下一個大event,是「回歸二十年」大龍鳳兼欽點特首大戲,大家準備好好慶祝。

***   ***   ***

(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《2047夜》,此為加長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