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November 15, 2016

加州不是美國

這幾天,臉書裏的加州朋友哀號不絕,119日總統選舉的精神創傷,猶如911恐襲。朋友相見,會同聲一哭;大學出通告,提醒情緒波動的學生尋求心理輔導。

想起了當年在加州遊學,當地同學千叮萬囑,叫我不要有錯覺,他們說:California is not America,加州不是美國。

處身加州史丹福大學,矽谷之中心,響噹噹的名字如谷歌、臉書、蘋果電腦,總部近在咫尺;遠一點,是荷里活夢工場;加州人種混雜,相處融洽,至少表面看來甚為包容,社會風氣自由開放,同志平權,大麻合法化,加州都走在最前。

如果加州是一個國家,它的生產總值排全球第六,比法國還要高。更驚嘆的是,驅車不遠,就是國家公園海岸公園;頂尖科技中心旁,仍能感受西部的自由奔放;加州天空下,我體會到甚麼叫真正藍天。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,可以共存。

通常在這時候,當地同學就會說:記住,加州不是美國。

是的,「加州不是美國」就等同「香港不是中國」一樣,乃希望提醒人,兩者大不同,不要混為一談。

東西岸之間,大都會外圍,一大片鄉土,是保守白人與福音教派的世界。他們擁抱「傳統價值」,堅持槍械自由、反墮胎、反同性戀、不相信地球暖化、不相信生物演化論。那才是美國。

還有種族問題,仍是未癒的敏感傷痕,八年前奧巴馬當選總統,美國人憧憬真正的種族融和;豈料口不擇言的特朗普當選,種族主義、排外主義反撲,種族仇恨幽靈再現。

記起多年前在加州遊學,較貴族化的史丹福大學,眼見幾乎所有學生都是白人或亞洲人,打掃的雜役都是黑人。看美國職業籃球賽,籃球在美國是黑人為主的運動,白人愛美式足球與高爾夫球,界線分明。種族,是一條敏感的線。

有一位膚色黝黑的菲律賓藉同學,她有次走路到政府辦公樓申請等同身分證的「社會保障卡」,同一大樓內有申請救濟的部門;她迷路了,遇上一位白人耐心指路,然後微笑着安慰她說:「快去!領救濟金,過上好生活!」這位菲籍同學啼笑皆非,她家境富裕得很,但在美國,無車代步加上黑色肌膚,就是「窮」。

我班同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,遊學一年間,很多人帶同配偶子女陪讀。我常和孩子們拍照,在聚會同分享,其中一位同學,她是美國白人,嫁了一位美國黑人廿年,生了三個孩子,有一次,她臉帶不悅地盯着我,說我為她孩子拍的照片特別少,暗示同他們膚色有關。我想呼冤,但不知從何說起:我其實拍了不少,但滿意的很少,正因為她的孩子膚色黑,光線反差大,我拍不到見得人的佳作。

只是一言一行的誤會,也能引發複雜情緒。我只是過客,就當一種觀察;這卻是美國人每天生活面對的問題,要種族多元又要融洽,要常保持敏感度,聖誕節不能說「聖誕快樂」,要說「假期快樂」,乃為免冒犯不同宗教人士。

27年前的119日,柏林圍牆倒下;是年同日,揚言要建起邊境圍牆的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。向左一段時間,轉眼間極右抬頭。

「政治正確」界線很多也有點累,特朗普把潘朵拉盒子打開,白人至上主義出櫃的話,將是奧巴馬神話的最大諷刺,所謂  Obama legacy 只是美麗誤會,一夜間煙消雲散。

三十年河東,三十年河西,此之謂。

「狂人」未必能狂得起,美國畢竟還算三權分立,參眾兩院的同黨未必全然附和總統,獨立的法院還有制衡,活躍的傳媒與公民社會仍有監督力。是危是機,還看美國民主制度的底子有多厚。

***   ***   ***

(本文文字出自明報專欄《2047夜》及晴報專欄《風起幡動》,此為略有加長,部分故事原載於舊作《他他巴》)

相關文章:
真人騷啟示錄
特朗普的得票,看時代的躁動


加州一行:
如何有個創意星期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