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December 26, 2017

解密檔案與真相

[網上圖片]
解密檔案不一定是真相,千萬別搞錯了。

英國解封的外交密電,一向是香港記者趨之若鶩的新聞材料。近年解封的檔案年份,皆是廿多三十年前中英談判香港問題或關乎六四事件的外交密電,內容包括港督或駐華大使館與倫敦的來往信函,內含主事官員第一身的報告。記者細心翻閱,能窺探官員謀略、枱底密計、談判博奕、甚至是官員對當年「高等華人」變色龍的評價,皆為填補歷史空白的有趣資料。

解密檔案記錄了當年英國管治的秘莘。不過,近年解封的「六四密電」,卻是另一層次的資料。

例如,去年這個時候,傳媒挖掘解封文件,六四前英國駐華大使館曾向倫敦報告,鄧小平說過「殺二百人保二十年穩定」,引起過一陣討論。密電說,資料從一位教授口中得知,那位教授又如何知道呢?原來教授從他的另一匿名線人得悉。即是說,算是三手資料了。

到今年,另一批檔案解封,時任英國駐華大使唐納德引述一位消息人士得悉一位「國務院人員」的講法,六四鎮壓「最少一萬名平民死亡」。即是說,也是間接的資料,基本上無從考證。

考據解密檔案,記者要知道門路,也須部署,得手後要細心翻閱,比對歷史已知事實,少數傳媒還有心有力,值得稱許。但讀者讀來也要小心,好些說法並非新鮮,不要在廿多年後當作石破天驚的「猛料」,例如六四死亡人數、高層派系瀕臨內戰等說法,有些小道消息,當年黨的喉舌也寫過,香港報章、海外傳媒也大篇幅報道過。

從來沒有一種消息來源是「絕對可信」的,眾多貌似權威的人,可以真心地講一些自己都信以為真的謊言(例如現任美國總統與上任香港特首);說話複述再複述,有可能變了另一回事(例如葉劉淑儀談領展派人「威脅」她);英國外交官也不一定自然而然是權威,駐外官員,目的就是「收風」,不管是事實或流言,外交官都有責任向國家報告。當年六四,流言四起,外交系統「收料」,有無間道、有反間計;兵荒馬亂,就算那些線眼的線眼身居高位,也未必掌握準確事實。部分內容,例如鄧小平「殺二百人保二十年穩定」的說法,時任大使唐納德也明言有保留,只是對比其他途徑得知的傳聞後,明言憑其判斷,認為有理由相信。

看到好些網友讀到外交密電「有料爆」,有種「真相出土了」的嘆喟,那就是過分詮釋了。

又要引述歷史學家   Edward Carr 談何謂「歷史」,正是「一團爭議性事實中的核心詮釋」(A hard core of interpretation surrounded by a pulp of disputable facts.)。真相或許不容易洞悉,但我們探究足夠資料後,可以達致「核心詮釋」。

無論死一千人還是一萬人,開坦克鎮壓手無寸鐵的平民,肯定是錯;事隔近三十年,掌權者仍然封鎖消息,繼續掩飾,強國如此,仍不敢面對,不容討論,不坦率公開只有你掌握的「真相」,更顯得詞窮、不光采,不只錯上加錯,更是恥上加恥,罪行毋庸抵賴。

***        ***        ***

(本文原刊明報專欄《2047夜》,此為加長版。)

Monday, December 18, 2017

專欄講呢啲

[網上圖片]
領展巨獸,一向是非多。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指控領展派說客「恐嚇」她停止批評,演變成誹謗風波,但引起另一問題,值得討論。

事件中,被指充當「中間人」角色的專欄作家,常撰文支持領展;他本身經營公關公司,和領展有生意來往。是否需要申報利益?

好些評論人會說,自己專業,金錢不會搖動其真心相信的事,信不信由你。

電視台的股市評論,股評人必須申明是否持有曾評論的股票。電台節目的兼職主持,很多人有自己主業,例如開公關公司,若遇上要評論有生意來往的客戶,一般做法,一是避席避談,保持緘默,或即時申報,提醒聽眾。大氣電波頻道是社會公器,一方面有業務守則規定,另方面評論人開誠布公,既可保護自己,也免招閑言閑語。

報章上的專欄作家呢?界線較模糊。專欄的題材包羅萬有,作者談生活感想,信手拾來,難免包括工作所見所聞與作者所信的事。不是說凡涉錢銀交易的東西都不寫,但可以於行文中巧妙地告訴讀者,自己牽涉當中的身分與利益;如果是厚顏無恥的宣傳,就明明白白告訴人,此謂公開透明,讓讀者評評理。

不過,眼見一些公關大員,於專欄中激賞某些活動,描述得巨細無遺,指名道姓,評價正面,奉若神明,似是高超公關稿。本人常有疑問,寫專欄有錢收,幫人宣傳又從客戶收錢,左右逢源,真美妙。

香港一地,阻人發達,等同殺人全家,我又多言了。

***   ***  ***

(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《2047夜》,略有加長)

Wednesday, November 29, 2017

圍城下的自由

威權大阿哥,看不順眼的東西很多,操控之手未完全鎮住的,還有幾個板塊:傳媒、教育、司法。

介紹番,本周末周日,有兩個大型論壇。

星期日,有文化及媒體教育基金舉辦的「網絡媒體高峰會」,由兩點至六點半,有端傳媒、獨立媒體、蘋果動新聞、香港01、眾新聞、立場新聞、惟工新聞、HKFP一眾總編輯與話事人齊集,主題是「圍城下的網媒如何守得住新聞自由」。()

「網媒高峰會」其中一個環節
 最近出版了新書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》,談傳媒的審查新境界。主流媒體逐步被收編、打殘、陰乾、換血,不少朋友讀後甚感悲觀。

無疑,主流傳媒的言論空間,難以寄予厚望。幸好,天無絕人之路,一雞死一雞鳴,我們還有網媒。

《經濟學人》文章談網絡趨勢,有些數據值得留意。哪個主要國家地區的人,每天上網時數最多?

答案是香港。按其統計,香港人平均每天上網近五小時,而且不計算工作時間,遠超中英美法。另一項統計數字:美國人每天平均觸碰智能電話屏幕二千六百次,香港想必更多。

數字看似驚人,但一點不奇怪,香港人上網成癮,也許同城市生活節奏有關。這些年,港鐵車廂中已幾乎不見人讀報,甚至免費報紙亦少見人讀;香港的地底黑洞訊號超強,穿梭隧道漫漫長路,乘客一字排開,人手一部智能電話,各自沉醉自己的世界。手指無意識地不斷掃電話屏幕,一天幾千次,平常事。

這代表着,接收資訊的方式、閱讀新聞的習慣、訊息傳遞的速度、與朋友溝通的模式、社會運動的組織力,都在靜靜起革命,顛覆了往日的秩序。

縱使有千百種生存的困難,新興的網絡媒體仍然是百花齊放的土壤,權貴恨透的聲音,仍是喧鬧。主流媒體當然會涉足網絡,但先天優勢不明顯;新一代掌握網絡語言與生態,較上一輩傳媒人更懂玩這個遊戲。

朋友,還未是悲觀的時候。

網媒如何增加追逐點擊率時維繫公信力、如何在   facebook 與   google 時維持財政穩健、如何去蕪存菁甚至踢爆假新聞。威權管治臨門的時代,網絡監控近在咫尺,網媒又有何準備?

這個「峰會」,難得主要網媒楂fit人齊集。希望不只是吹水,或許能協力做更多事,團結力量,抵禦洪流。

歡迎各位出錢出力,集思廣益。()

*

另一個論壇,由公民實踐培育基金舉辦的論壇。李飛入校園、國歌法也入校園,從國民教育,到學校自主,到整體大方向。本星期六下午,


日期:2017122日(星期六)
時間:下午230分至530分(下午2時開始登記)
地點:金鐘商務會議中心(金鐘海富中心一期181804室)
講者:
立法會議員(教育界)葉建源先生
香港大學前副校長、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榮休教授 程介明教授
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 李雪英校長
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講師 陳惜姿女士
香港兆基創意書院通識科教師、前香港教育學院學生會會長 廖思銘先生

討論環節主持:區家麟
門票:免費入場(先到先得,額滿即止)

*

網媒高峰會

日期及時間:2017123(星期日)2-6:30PM
地點: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(九龍城聯合道135號)

主題論壇 2-4PM 
論壇主持:區家麟
論壇嘉賓:張潔平 《端傳媒》總編輯
李家聰  《蘋果動新聞》總採訪主任
雷子樂  《香港01》採訪主任
葉蔭聰 《獨立媒體(香港)》執委,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

第一節講座 4:15pm 5:15pm
眾新聞-網媒如何合作雙赢?
惟工新聞-窮鬼如何搞媒體?
香港獨立媒體網-如何走出點擊率與假新聞的圈套?

第二節講座 5:30pm 6:30pm
端傳媒-在談跨地連結之前,我們要問的是?
立場新聞-有麝自然香?網媒深度報道的投入與挑戰
HKFP:The importance of news literacy in an era of "fake news" and "filter bubbles." (以英語進行)  

*

還有端傳媒舉辦的法治論壇:「香港法治岌岌可危了?」
日期:16/12



(原文刊於明報《2047夜》,此為加長版)

Monday, November 27, 2017

我們眼前的新時代

[立場新聞製圖]
新時代,我們要好好學習,快快適應。盤點一下近日湧現的新事物。

教育官員呼喊,不要讓政治滲入校園,教育不要政治化;但教育局放李飛入學校,要求學校直播,耗費寶貴課時,這原來不叫政治。新時代,自相矛盾是常道。

黨的高級幹部,登堂入室,向一眾高官與問責官員宣講黨國的美好新世界,又是新猶。國家的軍隊要「聽黨指揮」,早已寫在每個軍營的牆上;高官聽黨宣講,堂而皇之,特區土地上,黨國不分常規化,聽黨指揮表面化。新時代,黨管一切是新常態。

「一地兩檢」合作安排,簽了協議,竟然不公開,連「法律基礎」、如何不違反《基本法》也不再提。新時代法律精英說,只要兩地協議加上人大常委通過,就是法律基礎。即是說,一地兩檢如何不違反《基本法》十八條(全國性法律不在港實施)與二十二條(內地部門不干預香港事務),不須再談,人大常委說了算。我們早被告知,《中英聯合聲明不再具現實意義,《基本法》都只是過眼雲煙,合用就引幾句,不合用則搓圓撳扁,解不通則索性擱在一旁。新時代,權宜行事,我就是法,反對者就是法盲

何志平擁抱一帶一路,在美國涉賄賂被捕,「白手套」為國犧牲,可歌可泣;何志平讓大眾窺探,如何以一帶一路之名,輸出基建、輸出貪污,鞏固全球專制政權。新時代,大宏圖,無人倖免。

新時代,追不上北京皇城高尚優雅步伐的蟻民變成「低端人口」;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,人口分為高端低端,高端人口叫雞可以用支付寶,低端的無產階級則被共產黨殲滅;不願做奴隸的人民站起來,就是尋滋事。

自信爆燈,強權壓境;香港小地方,新一輪荒謬總爆發,即將開始。

***   ***   ***

(本文原刊於明報《2047夜》,此為加長版)

相關文章:
有網民說,北京驅趕低端人口,行徑有如納粹黨衛軍驅趕猶太人,這齣有關黨衛軍頭目的電影,剛於內地上映,票房慘淡:鐵石心腸的人





Sunday, November 26, 2017

鐵石心腸的人

[網上圖片]
長途機上,看了一齣二戰新片 The Man with the Iron Heart,內地譯《刺殺蓋世太保》,香港不知會否上畫。是的,又是二戰、又是納粹德國。

納粹極權的題材,方興未艾;因為人類總是犯上相同的錯誤,歷史教訓總是視而不見。

電影改篇自納粹黨衛軍頭目海德里希 (Reinhard Heydrich) 於布拉格被行刺的真實故事,乃二戰時唯一一次暗殺德國納粹高級軍官的成功事例。片名直譯「鐵石心腸的人」,正是希特勒描述海德里希的字眼;海德里希主導屠殺猶太人的部署,清除異己絕不手軟,殘酷逼供殺無赦。自信每天坐開蓬車穿梭鬧市,定時往返辦公室,最後遭伏擊身亡。
 
[網上圖片:Reinhard Heydrich]
但電影同時描繪另一幫具有鐵一般意志的捷克人,他們來自地下抵抗組織,精密部署,排除萬難,最後僥倖殺死大魔頭。只是,黨衛軍大報復,招來另一場殺

二戰故事說不完,英雄事迹與殘酷屠殺,重寫又重拍,繼續有市場,乃因為歷史教訓不能遺忘,人性幽暗從來如是,曾經發生過的,有可能再次發生

不錯,民族主義情緒很容易挑撥,追求國家富強人人都想,威權領袖的風範更令人痴迷錯亂。但是絕對權力帶來絕對腐敗,至今未見反例;任你強國夢如何醉人,集大權於一身,正是災難之始。權力制衡、司法獨立、輿論監督、公民參與,都不是西方專利,只是避免災難的基本。

不幸的是,很多人學會扮天真,裝不懂,瞇埋眼就當睇唔到然後還嘲諷人說,你只不過恐懼新時代的新事物。

[網上圖片:The Man with the Iron Heart 劇照]
***   ***   ***

(此文原刊於明報《2047夜》,此文略有加長更新。)

相關文章:


Thursday, November 23, 2017

津巴布韋浮沉錄

[網絡圖片]
(本文原刊於明報專欄《2047夜》,此為加長版,部分文字出自舊作《他他巴》)

「津巴布韋」又成為新聞了,軍人政變,執政黨逼宮,總統穆加貝終於辭職

非洲南部內陸小國,香港有人關心津巴布韋嗎?有的,曾有富商理直氣壯地用津巴布韋故事誣蔑民主政治,他說:你看津巴布韋的總統,民主選舉上場的,津巴布韋曾經是非洲糧倉,還不是搞到民不聊生,而家食都唔夠食

嘿嘿,穆加是國家獨立英雄,自從津巴布韋1980年自英國獨立,穆加次次選舉都贏,連續做了三十七年國家領導人,你就知道此人手段非同小可。他收買司法、操控傳媒、打擊政敵、干預選舉;他循選舉上台,以獨裁管治,這叫做選舉專制,不叫民主。

我關心津巴布韋,只因好久以前流浪此地,闖了三數星期;九十年代初亂局之前,津巴布韋仍被稱為非洲糧倉,但農場多由白人地主經營。還記得,我們住進了一個由白人莊園改建的旅館,像走進時光隧道回到殖民地時代。這間數千呎大洋房,主人是白人,有酒吧、飛鏢靶、桌球枱、閱讀室,遊客無所事事,吃喝閒聊,黑人僕役在清潔做飯。屋外一望無際的田野,遠處隱隱看見幾排籬笆劃地為記,農田都是白人財產,在田裏幹活,為幾斗米糧折腰的,卻都是黑人,心想,這個津巴布韋不是已經獨立了嗎?

旅館的白人主管說,他家祖父一代已居於此地,白人來到非洲,圈地開墾,帶來農業技術,又懂得做生意,有門路出口農產品。津巴布韋獨立以後,這種經濟模式維持下來,所謂「非洲糧倉」,是白人資本與技術,加上黑人勞動力互利的結局。

極少數白人擁有最肥沃的土地,一大群黑人仍在幹粗活,誰被剝削,誰是剝削者,單看膚色已一目了然。活在同一農莊下,每天起床,都溫習一次現實的不公義。那農莊旅舍的工人,更是出奇地對旅客懷着敵意目光。早上起來,放在門邊的拖鞋不見了,問黑人雜役,他愛理不理,滿不在乎地說「拖鞋被狗吃掉了」。到了下午,放在後園晾曬的臉巾又失蹤,放在冰箱的牛奶也不見了,這是在其他廉價旅館沒發生過的事。

總統穆加後來為討民眾歡心,將白人農場國有化,分地予農民,結果觸發經濟危機、貨幣崩潰。超級通脹的經典圖像,正是津巴布韋的鈔票上的零,多到數不完,幾千億元,只夠買幾隻蛋。當地流行一個笑話,超級通脹令鈔票不值錢,到超市掃貨要用大背包運銀紙,勞師動眾才買到幾卷廁紙,不如用鈔票當廁紙算了。

後來,國際社會實施經濟制裁,獨裁者穆加貝一怒之下,拒絕大部分志願組織救援,結果人民棄國逃亡,醫院沒有醫生沒有藥物,城市供水排水系統失修,食水污水混一起,霍亂蔓延,九萬人感染。昔日的非洲楷模、旅客天堂,變成盜賊橫行的亂世。

長年亂局,穆加貝死不放手,捱到今年93,終於沒有選擇下辭職

沒多少大獨裁者肯讓權,他們集權一身,得罪人多,一旦放權,將不得好死。

最近,又聽到很多老掉牙的廢話:「民主不是萬能啊」。誰說過民主萬能?民主制度不單是選舉,也包括司法獨立、言論自由、程序公義、公民力量的參與,更要時刻維護,沒有一了百了。又有人說:專制有效率啊!習大大集大大權於一身,很多人渴望「明君」,拍手稱快,歌功頌德,興奮得不能自已。那麼,請看看津巴布韋的例子,專制集權,車毀人亡可以很有效率,萬劫不復的深淵可以死得很慘


Wednesday, November 22, 2017

嘉倩BB.靈芝孢子.大台光環 (下)

[廣告截圖]

很多人說,靈芝孢子這種貨色,大家都知道是什麼一回事,離職主播賣賣廣告搵錢有什麼問題?嘉倩BB離開了大台,已是自由身,為什麼我這個「道德撚」還要說三道四。

請讓我講多幾句。

利益申報,我不認識嘉倩BB,大台工作的日子,我們相隔了三年時間,沒有交叠過,只偶然在電視上的   TVB 新聞匆匆一瞥,也剛剛在   MenClub 凝視過她的倩影。

再利益申報,本人曾任大台時事節目主持多年,不算「主播」,聊算「主持」;大台光環為何物?如何收割?自問有一些觀察,有很多心得,直頭係經驗之談。

佔領道德高地指手劃腳確實很討厭,我現在認真地佔領道德低地,打穩陣腳。

上文談到,我對那個靈芝孢子廣告玩弄語言、語意曖昩、考你眼力的宣傳手法非常反感。但是,我贊成離職主播當然要收割大台光環,更應多多收割、快快收割;只是,有所為,有所不為。

不只一次,本人在大台的電梯、走廊與男廁中,都聽過類似論調:記者主播人工低是有理由的,大家都是一買一賣,公司預咗你班人只做幾年,有毛有翼有一丁點名氣就飛,那些出鏡而來的名氣,就是人工的一部分,故人工低不是剝削,是你情我願,一買一賣,這叫公平交易,「唔鍾意就唔好做」。

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,當主播,捱更抵夜,臉塗厚粉,青春流逝,真係陰功豬。離開後,就是兌現光環的紅利、收取滯後人工的時候。

所以,主播離職須知之一:多多收割大台光環,不用客氣,不須同這家公司講感情。這是應得的。

綜合多年觀察與自身經驗,如何收割大台主播光環,還有幾點可以講,如果大家不是主播,請當作行業生態報告可也。

主播離職須知之二:看準時機跳船,太早人氣未必夠,太遲則光環變淡。

大台主播光環,今非昔比,有主播謂,光環累積到一個地步,就要收割;時移世易,大台光環有一種從未見過的新發展趨勢:留得太久,反而光環會愈來愈黯淡,原因同   CCTVB 形象有關。

主播離職須知之三:主播光環,與神秘感有關,也意味着光環的窗口很短暫。

前體育記者伍晃榮有一句名言,談新聞部運作:「不知就嚇死,知道的就笑死。」指新聞部整體運作,製造權威,但實際上蝦碌亂籠,鑊鑊新鮮鑊鑊甘,所以「知道就笑死」。

而主播,就是新聞權威的最前線,新聞台格與形象的具體呈現,與觀眾眼神接觸的親善大使。然而,離職主播在   KOL 群中,自成一類,原因是新聞專業要求他們不能表達自己個性,沒有個人意見。他們長年是入屋的主播,每天見面的「朋友」,但與觀眾保持距離,久而久之,締造了一份神秘感。

主播離職,神秘感大解放,正是吸引與傳媒與大眾注意力的寶貴資產。

主播離職須知之四:觀眾記憶短暫、傳媒的注意力也很短暫,意味着機不可失,要抓緊離職後短暫爆發的工作機會。

所以,我贊同好些主播離職後,把握着短暫「神秘感大解放」時刻,盡情發揮自己專長,多接受訪問、搞自己生意、多拍廣告、多拍性感照、多寫文章,盡量多方面嘗試,看看自己情歸何處。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;有錢唔搵,罪大惡極;此時不收割,更待何時。

主播離職須知之五,我以為,這是最重要:

當享受主播光環時,請惦記,光環屬於誰。

或者,先說我自己。我沒有「主播」光環,但也沾了《新聞透視》主持的一些光。很多朋友認識我,是從節目主持一職開始。其實,這節目我大部分時間只負責讀稿與出鏡表演,當年大部分最精采的調查報道、踢爆偽科學,我只負責講,實際構思、採訪、艱辛查證,都不是我功勞,都是團隊的成果。或者有人會說,好內容,也要靠主播演繹呀,我身為主持,就深深感受到,沒有團隊的努力、沒有攝影師工程人員的艱辛,我站在直播室,演繹條鐵咩!我亦深深明白,假若有好內容,誰來演譯,根本不重要。

但是,電視機前的觀眾很直觀,不會分得那麼細。他們欣賞的目光,他們給節目的credit,大部分都放到主持身上。

所以,我直到今天仍然覺得,本人很幸運,得到了本不應屬於我的東西,擁有這丁點的所謂名氣,方便了工作,沾了一些本不屬於自己的權威與光環,應該感恩、謙卑。

電視新聞製作的流程,由燈光、化妝、布景、新聞採訪、剪接、鋪排、最後聚焦至一位主播來表達,主播的權威,背後有同輩的每天辛勞,有前輩打下的基礎。社會學家   Bourdieu 在《論電視》中批評:影像有一種奇特的能耐,能製造一個所謂「像真效應」(reality effect);整個電視之運作,一切營造出來的權威,觀眾就當真。

故此,我會對自己說,今天擁有的運氣,並不屬於自己。主播今天的名氣,觀眾的注目與信任,光環的來由,非全然來自你自己

享有這種運氣,就應負一點責任。

當然,我們不能要求離職主播「一日係新聞人,一世都係新聞人」,離了職還要揹着主播或記者的包袱。光環部分來自大台,但大台那筆數已經一筆勾銷,因為那是被剝削的滯後回報,唔駛計;不過,背後新聞團隊的集體努力,也合力築起了主播光環,他們那一筆又點計?

有所為,有所不為。我以為,不應為之的,大概有這些:當舊同事還在努力踢爆偽科學時,拍廣告時應分清廣告資訊的可信性,不應站在負責任新聞工作者的對立面,別人在破解迷思,你卻為語言偽術築牆添磚;當大家都崇尚要「講清講楚」時,拍廣告資訊也要清晰,不應蒙混過關。

》中,廣告扮作新聞節目,是非常踩界的做法;互聯網廣告,不須講什麼守則,但也請照顧一下舊同事的感受;一些沒有信譽的產品,點樣令隻雞變做鴨,方法就是消費前主播的權威光環。光環,要兌現,但請好好利用。

再說,友人通報,最近有前主播   KOL,並未完全脫離傳媒行業,卻在賣有利益衝突的廣告。人在做,天在看。

企業行銷也講社會責任,廣告行業也講誠實與道義,前主播可以好好利用自己的光環與影響力,可以帶人馳騁世界,可以為自己的生意開路、為自己的理想奮鬥,更可以為你信賴的   NGO 說說話,為弱勢社群發聲,為慈善事業為社會公義出半分力。

為了擁有不屬於自己的運氣,可以做多一點。

我相信呢篇文已經得罪晒我能夠得罪的人,功德圓滿。

***   ***   ***

相關文章:
嘉倩BB.靈芝孢子.大台光環 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