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September 14, 2017

自殺報道:繪影繪聲與行禮如儀

 

世界衛生組織曾發表文件,建議傳媒小心報道自殺案件。傳媒報道手法與世衛何干?大有關係。世衛總結五十項全球研究,確定自殺報道可引發模仿行為,尤以高調與知名人士的自殺案件為甚,當中年輕人較容易受報道影響。

當今人人都是傳媒,網絡眾聲喧嘩,每個人都是發布者評論者,自殺案件無日無之,這些「守則」,每位有手機懂上網的人都應該留意。傳媒專業守則,有一條叫「減少傷害」,由於人命關天、恨錯難翻,有違原則的,不應隨便轉發評論。一個人自殺,原因複雜多源,死者已矣,傳媒亦不宜妄下定論,或歸結單一原因。

世衛建議,傳媒報道自殺,不用聳動字眼,不須繪影繪聲,不用顯著篇幅,不應描繪自殺為解決問題的方式,亦避免不適當地重複講述;報道內容,不要詳細描述自殺的方式及地點,以防有樣學樣;小心處理相關的照片及影片,尊重喪親者的私隱,避免再添傷痛;文稿宜加上情緒支援熱線等。

近年香港主流報刊報道自殺的手法已略見收斂,不過自殺新聞似乎仍是不必要地多。的研究發現,香港47%的自殺案件都曾出現於傳媒報道,澳洲只有1%;香港有87.5%的自殺報道附有圖片,澳洲只有14%,瑞典更8%。這個研究在2000年做,也許傳媒研究者可跟進一下近年情況。

相對外國傳媒較少報道自殺案,香港傳媒的自殺報道多,更圖文並茂,可能與報館突發記者夠努力,報章競爭大,加上地方少人口密集,攝影記者能快速抵達出事現場有關。不過,香港傳媒另一慣常動作,倒是一直難以理解:家屬殮房認屍也要追蹤拍攝一番,又所為何事?要看看家屬有否傷痛?有沒有流眼淚?若然有重要問題必須問家屬,家屬不回答了,是否仍要刊出播出在殮房無言出入的影像,這種「知情權」有何價值?一直是問號。

日常運作中,條件反射一樣的新聞行事「規律」無處不在,大家不常察覺這些規律的問題,視之為理所當然,行禮如儀。有人不幸過世了,就去影家屬,拍認屍。有學者曾說,新聞編採,無時無刻有突發事故,記者每天面對重重的不確定性,更需要一套規律化的生產流程,才能「測不可測」(predictability of unpredictability),確保有新聞「出街」。我們擁抱規律,能減少「不確定」而生的焦慮感;久而久之,不問緣由慣性服從規律,可能從來無思量過某些安排、規矩或法則,是否合理正當。結果,行禮如儀之「儀」,反過來不明不白地定義了目標與規則。

自殺作為社會問題,應該探討;自殺作為八卦話題,可免則免。

***   ***     ***

(本文刊於明報專欄《2047夜》,此為加長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