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September 26, 2017

青春迷惘後的二三事


不約而同,在幾位大學老師口中,聽到部分大學生「厭讀」的說法。

「厭讀」意思,是對課堂學習完全無興趣,不讀書;這種現象也見於大一新生、也見於不同院校,似乎和大學教育無直接關係,緣何如此?好些大學生的確有這樣想法:中學死讀書的生涯厭倦極了,捱過幾年當考試奴隸,終於升讀大學,有如大解放,遂盡情玩樂,一時間不想再「讀書」。

今時今日,「讀書」不用真的捧着書本來啃,隨時隨地對世界保持好奇心就好,但確實有少部分大學生,連最基本的好奇心都失去,甚至停止學習。

幸好,這些同學還是少數;幸好,還有幾年時間改變心態。

中大博群大講堂中,龍應台談「青春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」,請莘莘學子珍惜大學的「黃金四年」,她叫大家「找幾個求知慾特別強的人,做一輩子的朋友。」龍應台說,人老了,就不想交朋友,不再好奇;這種朋友,只會在大學的黃金歲月中遇上,也只有在大學,你才會粉身碎骨、赴湯蹈火去求知。大學畢業以後,你就會揹上各種責任、有無盡的繩索把你套住,「這一套就是一輩子」。

大學,是一個讓人了無牽掛地闖蕩的地方,知識上闖蕩、地域上闖蕩、情感上闖蕩。大學,是一生中最自由的日子,讓人誤打誤撞,尋覓觸動你的人與事,點燃你心裏的一團火。

同學們都經歷過中學時代艱苦奮鬥,才能坐在大學一年級新鮮人的課堂上。每位同學,眼耳口鼻在臉上正常位置,智力無大問題,大家聚集在新一條起跑線上再次起步,中學考試成績的高高低低,已不再重要。

這條起跑線,沒有規定的終點;態度決定命運,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。這場長跑,沒有規矩、也沒有路線圖,所謂成功,亦不在乎名利場上的光影,只在乎你能否把握黃金四年,好好闖蕩,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步伐,不枉此生。

龍應台在中大開講,也提醒學生們:「世界上最窮的人,是一個不會玩、沒有嗜好的人」;請同學從青春時代開始,就要「學會玩,培養幾個終身的嗜好。」否則當你退休,或你的工作遲早有天被人工智能取代時,你將會一無所有,成為一個徹底無趣的孤獨老人。

誠然,我們這代人,窮半生投身某些「職業」,但職業有時只為謀生,多數不是你的志業,也不一定是你喜歡做的事。職場營營役役,不要忘記「志業」與「副業」。

「志業」是你此生不渝的宏大目標,也許太崇高,未必人人都有;但工餘時間,經營自己的「副業」,即是培養嗜好與興趣,則容易辦到;有一天,當你的專業難敵大潮被轉型,或工種步向沒落,你若未忘「志業」,也許正是義無反顧去實踐的時候。職業不能做下去了,或枯燥得要命,你最好有「副業」頂上,身邊不少朋友,喜愛遠足、踩單車、玩魔術、攝影、寫作、旅行,萬萬想不到,只要你全程投入、夠認真、有膽色、保持儉樸生活,嗜好甚至可以變成主業,最少能養活自己。

龍應台也說:「下山比上山難,下台比上台難,退場比進場難,結束比開始難。」

退休也如是觀。好些朋友,職場打滾多時,生活無憂,或因為工作易如反掌,再無新意;或因為頭頭碰着黑,看不見公司前景,想提早退休;卻發現,退下來後,眼前茫茫還有幾十年人生,不知如何是好,只好繼續頂硬上。

職場勞累,容易令人忘卻嗜好,成為龍應台形容的「一支乾燥掃把」般沒趣。退場很難,不要成為孤獨老人,要及早準備。

說教,總令人討厭,有些事青春迷惘一下誤打誤撞也不錯;但有些事,早知道比遲知道好、流暢起步比倒在起跑線上好、青春迷惘時就發現比中年迷惘才明白好。
圖片:博群大講堂

***   ***   ***

(原文刊明報專欄《2047夜》,此為加長合併版。)

相關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