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December 25, 2012

陳曉蕾:我是獨立記者


自從離開工作多年的大機構,沒有「正職」,我陷入一個身份危機,寫文章或介紹自己的時候,我的 ‘title’ (職銜) 是什麼?難捨新聞行業,叫自己「資深傳媒人」?這其實是一個很奇怪及有點難頂的稱謂;全職學生?由外表到內心都不似;專欄作家?「家」字攀不上;電台主持?只屬兼職加客串,不敢掛在口邊。

陳曉蕾想到了、做到了;她大大聲說:「我是獨立記者。」

「記者」很奇怪,你告訴人家「我當記者」,接下來的問題,必然是「在哪家報館/電視做?」彷彿一個「記者」必定要依附於某某傳媒,才能成為記者。陳曉蕾反問,醫生不在醫院工作還是醫生,為何記者不可以?的確,人家知道你是醫生,一般會問:你邊一科?而不會問:你在哪間醫院做?

什麼叫「獨立記者」?就是不為某某傳媒機構打長工,做自己想做的採訪,然後在不同地方以不同方式發表。大家都明白,很多媒體都有其局限、有其政治取態的偏執,要大義澟然又要賺錢求生,要裝作中立又要擦鞋奉迎,有想法的記者難免處處碰釘。

陳曉蕾在媒體工作十多年,她所工作的機構已給她很大自由度,但她仍覺不夠,積累經驗,儲足彈藥,她跳出來,更自由。

這個年代,工作是流動的,「正職」稀缺,也有很多人認為困身;兼職,by project的工作模式漸普及。陳曉蕾的「獨立記者」經驗,也許很多其他行業的freelancer也可借鏡。

陳曉蕾說,首先,要不怕餓死,其實香港不會餓死人:「最關鍵的是,你是否相信自己喜歡的工作能夠養活自己;可是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一定要做些不喜歡的工作,才可「搵食」。」

「事實上,現今香港真有人會餓死嗎?別人常說畫畫、寫詩的人會餓死,但真的有人因而餓死?香港人經常把這些事情放得很大,永遠把着眼點放於你擁有幾多錢、幾多樓,我卻不大服氣,為何不少歐美記者都能夠寫書,採訪生涯能夠持續到七八十歲,偏偏香港不能,全因無法「搵食」?」

「我感到不服氣,最多不「搵食」好了。不是自鳴清高,如果只是純粹金錢的緣故,真的覺得沒什麼理由做不到自己想做的東西。」

追求理想,陳曉蕾一股作氣之餘,也很理智。初時,她把自己的工作分為三部分:

1. 賺錢的job,例如同政府寫小冊子等,錢當然要賺。
2. 為志願機構做事,要收錢,最少收回成本,不能白做。
3. 做自己喜歡的事,例如、採訪香港農業、低碳生活、光污染、調查剩食,現在籌備一本關於「死亡」的書。

幾年下來,陳曉蕾很有信心地告訴大家:原來做自己喜歡的事,係搵到最多的錢:「做自己最相信的事,做好佢,所有的回報都會來!」

她全身投入,把自己有興趣的事變成工作,題材專注、集中,反而有賣點,寫專欄,出書,也賺到足夠生活費,比想像中較快站得穩。很多人賺錢去讀書,她卻覺得未必需要花錢留學:

「讀完以後,別人不一定承認學歷,也不一定增加薪酬,何不儲錢讓自己寫書或作一些深入的採訪報道?」

「我曾經也這樣到英國交學費,後來卻覺得這種事很荒謬,因為記者只要敲門的話,任何教授都可訪問,為何要交這大筆金錢予學校!」

世上的事,可以自修,例如陳曉蕾試過想了解全球化,她找朋友開了書單,很有目的地讀,一樣獲益良多。

陳曉蕾走的路,是十分的努力,加一些運氣,再加長年在媒體工作積累的經驗、人脈與資本,跌跌碰碰走出來。

聖誕佳節,祝各位心靈富足,餓不死,最好盆滿砵滿。

希望,有一天我也能疾呼:我是獨立記者。

***   ***   ***

香港電台《七百萬人的先鋒》陳曉蕾訪問

其他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