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May 22, 2016

時間軌迹‧三種過去式




「梵文的過去式,分三種。」

印度北部,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斷層不遠處,山頂密林中的小宅,住了一位高人,他六十來歲,短小精悍,歲月洗擦的黝黑臉龐,蓄着灰白鬍子,眼神如炬。一談到梵文,滔滔不絕。

他是梵文老師,也醉心研究梵文,我們叫他達先生;一杯 masala tea 在手,我們這些過客,梵文認識是零,聽得如痴如醉。

達先生說,古印度的梵文文法,過去式有三種:當天的過去式、生命中的過去式、遠古的過去式。

語文的過去式,能窺探古人的時間觀。達先生說。

第一種過去式,用於一天之內的過去。古人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日常作息規律,以一天為單位,這種過去式,用以描述平淡的日常,談論今天做過甚麼,要做的事,是否已完成。

一生中的過去式,用於描述人所生存時代之記憶所及,每個人生命中所見所聞,色聲香味觸法,就用第二種過去式紀錄。

第三種過去式,描繪遠古的祖先、傳說、神話;那些未有文字清楚記載、文明起源時的蒙昩往事、流傳於群族想像中的英雄故事,正是屬於群族的記憶,另一層次的過去式。

三種過去式,連繫三種記憶,一天、一生、一世界;從生活的日常,到生命的流逝,再眺望前人的足迹與傳承。每一遍語文的默頌,都刻劃時間的軌迹,連繫三種不同的記憶。

誰說印度人沒有時間觀念?很久遠以前,古印度人不如現代人般,拘泥於爭逐一分一秒。今天的事,今天做完就好,不用亟亟於追逐時間,又被時間追逐。

那時代,每一聲話語,每一聲過去式,提醒每個人,除了天光天黑間每天的累人日常,還有兩大片記憶駐紥的心田︰你的一生,你族群的故事;重要得,人們念茲在茲,要用文法把思絮勾連,引導着每個人的世界觀。

同行的印度朋友,有一位名字叫 Gunjan,在印度也是很罕有的名字,意思是「嗡嗡聲」,可以是昆蟲飛過的嗡嗡聲,或練習某種瑜珈呼吸法時,喉頭的嗡嗡呼吸聲。

有點奇怪的名字。

達先生問︰Gunjan,你知不知道你名字的意思?

我心想,Gunjan 當然知道,他已經同我們解釋了一次。

Gunjan 再說一遍,達先生補充,梵文中,Gunjan 代表人喉頭發出的聲響,這種聲音,不是無意義亂哼的聲音,而是能接通天地的智慧之聲,也是人獸之別的所在。

噢,我記起了演化生物學中,人類獨有的 FOXP2 基因變異,改變聲帶的構造,令複雜語言成為可能,促進複雜的溝通方式,經驗能夠一代一代傳承進步,語言化成文字,文明突飛猛進……或多或少,人類的今天,源起那個改變喉頭構造的基因變異。

Gunjan 的「嗡嗡聲」,代表人獸之別,代表着文明起源。

Gunjan 說,他突然感到自己責任重大。

我不隨便稱讚「高人」,能於短短幾句話、數個例子中,道出扼要,叫人着迷,達先生,真高人。

***    ***   ***

(本文原刊於晴報專欄《風起幡動》,此為加長版)
相關文章︰